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 正文
丹水长歌
——追记商南县湘河镇后坪村原党支部书记汪兴明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商洛日报     

3月15日,商南县湘河镇后坪村党支部书记汪兴明去河南省汤阴县为群众拉运柿子树苗返回途中,在南阳市镇平县遭遇车祸不幸遇难,年仅58岁。汪兴明同志20余年如一日,坚守山村,带领2000多名父老乡亲兴产业、谋增收、促发展。他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崇高的价值追求、强烈的使命担当。汪兴明同志是商南县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楷模,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6月4日,中共商南县委作出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向汪兴明同志学习活动。汪兴明的无私追求和忘我奉献精神,将会成为激励商南县乃至商洛全市人民脱贫攻坚的又一笔精神财富,为了弘扬汪兴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本报特刊发长篇通讯《丹江长歌》,敬请关注。

初夏五月,商南县湘河镇后坪村几道沟里新建的1000多亩柿树园在数场阵雨过后,抽枝吐翠,生机盎然。林间布谷声声,好像在深情地呼唤:这一块块柿树园是原党支部书记汪兴明带领村民搞起来的脱贫产业基地,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亲手栽下自己调回的最后一批树苗,人就走了。秦岭山里的初夏美丽而忙碌,洋芋成熟,麦子收割。后坪村部院子里人来人往,干部承诺去向公示牌上,汪兴明的照片、名字还在第一个位置上挂着,照片上的汪兴明给人一副精明干练、朴实硬朗的印象。

3月15日晚,汪兴明在去河南省汤阴县拉运柿子树苗返回途中,在镇平县的一个小镇遭遇车祸,永远闭上了眼睛。任凭亲人们声嘶力竭地哭喊,他——带着未了的心愿,带着无限牵挂,永远地走了。在度过的58个岁月里,绽放了不一样的人生烟火。

勇挑重担为民忙

湘河镇地处秦豫鄂三省交界处,后坪村就位于狭长的山沟里。汪兴明自小就生长在这里,高中毕业回村后,在深山出过苦力,村办桐油厂当过推销员,开过手扶拖拉机,收购过中药材,卖过龙须草,办过小卖部,为了致富把山村的苦难吃遍了。后来当了自然小组组长,1989年成了苇园村村文书,1999年被公选为苇园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苇园村合并到后坪村,55岁的汪兴明又扛起了兴村富民、为后坪村690户2087人谋幸福的重担。

后坪村由过去的4个行政村合并而成,31平方公里,南与湖北南化塘镇秦家漫村接壤,是湘河镇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六道沟四道梁立地条件差,脱贫攻坚开始前的10年间,17个村民小组的水、路、电、讯等基础设施落后,距离村委会12公里的流水组却没有水源,村民每天要跑很远的路挑水吃……

上任第一天,原任村干部就堵了门,汪兴明设法先垫付了村上拖欠他们的工资。

“没钱也要先办事”,汪兴明和班子成员决定从改善村上的基础设施做起,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硬化村主干道,新修了3条7.5公里的通组公路、两条7.6公里的产业路,连续实施了沙岭组、秦中组引水工程,建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广场、治理村域河道……汪兴明的儿子在县医院工作,儿媳妇是一名小学教师,全家的收入主要靠儿子、儿媳妇以及他本人的工资,一年在15万元左右。村上搞基础建设没有启动资金,汪兴明先行垫付,没有车辆拉建筑材料,他就租用合作社的皮卡车,没有司机,他自己开。在他的努力下,2017年年底,全村17个组有13个组实现了水泥路通组连户,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得以解决,绝大多数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在湘河镇党委书记任宏伟眼里,汪兴明是个思路清、敢想敢干、能办实事的人。2005年,汪兴明争取资金在苇园村建小学,使更多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学。原苇园村村部办公用房多年失修成了危房,破旧漏雨,30多个党员开会连个地方都没有。“村支部是桥头堡,得想办法尽快将村部盖起来。”县上检查村党员活动室建设时,苇园村不达标。之后,汪兴明半年时间就把苇园村部盖起来了,没提过一句困难。

并村后,汪兴明积极协调,把原村部加盖扩建成两层,并在旁边新建成一栋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办公用房。村里公路沿线多是两山夹一路一河的地形,文化广场选址难以落实,他灵机一动,利用河道做文章——先对村域河道进行治理,然后在村委会门前的河道盖板,继而建成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如今的后坪村部,办公活动室位于村庄的中心位置,开阔干净的院子种植着花卉树木,整洁明亮的两层办公楼设施齐全,二楼是会议室,左边是农家书屋,右边是村卫生服务室,门前是文化广场,两边马头花墙连接着村民的庭院花园。

“老汪作风扎实,镇上安排的工作不用催,总是率先落实。他人好学爱钻研,脱贫攻坚、产业惠农、健康扶贫各项工作都很敬业。”湘河镇镇长吴恒已两次在湘河镇任职,他说汪兴明在村民中威信高,啥工作交给他去办就进展快,收缴农合疗款三五天就完成了,总是全镇第一个上缴的;2006年大搞一镇一业建蚕桑基地时,很多村推不动,苇园村率先建成了一条沟的蚕桑基地;推广沼气池时,除及时将补助款兑现给建沼气的农户外,他还将富有经验的村民组成专业队,帮助村民建沼气池,一个月就建了30多口;镇上提出发展花椒产业时,后坪村又是第一个搞起来的。

商南县农发办干部杜宏,去年5月份任后坪村第一书记,虽说和汪兴明打交道不到一年时间,但他打心眼里佩服这位村支书——“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工作责任心强”。杜宏还记得,当初他来到后坪村时,河道没有河堤,杂草丛生,垃圾乱倒。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汪兴明亲自监工,起早贪黑,吃住都在村部。“有一段时间,晚上干活儿的民工都走了,他还在工地现场查看,两眼都熬红了,我们劝他别那么操劳,他说‘我是支书,人都看着呢,再说也快要退了,咱要做给后面的村干部看,不能让群众指着脊梁骨骂呀!’”

“原来的村卫生室设在农户家里,看病不方便,有时病人不好意思。”在村卫生室,63岁的张远志说,“现在好了,随时来随时都有人在。”汪兴明带领村民修路、拉水、改电,移民搬迁、治理河道,沿村主道砖砌花墙,美化院落,使整个村子变了样,人居环境变美了。

带领乡亲寻富路

一直以来,后坪村没有支柱产业,村民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种植成本高、收益低,常常是种一葫芦收两瓢。村上也零星地搞过种植、养殖,搞过油茶、油用牡丹,但效益都不理想。后坪村坡地多、平地少,老弱妇孺多、壮劳力少,撂荒地和山林地就有1000多亩。如何带领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经过走访调查和外出学习考察,汪兴明和村班子制定了“高山柿树,平地花椒,大面积种植药材,长短结合,打造林业经济、绿色银行、新型乡村”的产业发展思路,抓住脱贫攻坚的政策和机遇,对后坪村17个组进行统一规划,引进发展韩城大红袍花椒和汉中甜柿子,努力把落后的贫困村打造成一个先进村。

说干就干。汪兴明组织人员到韩城等地学技术、找销路,邀请专家前来对当地的气候、土壤进行实地分析。他多方打听花椒市场行情,联系了多位花椒经销商,实行“客商+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推动村民发展花椒产业。

项目选定后,原本以为栽花椒树会很顺利,没想到一些村民却心存疑虑:“花椒口外东西是调料,能有多少人买,收得回本钱,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吧?”村民们担心大面积种植花椒树后,得不到收益怎么办?为消除村民的顾虑,汪兴明召开了党员、村民代表会,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细算收益对比账。“种植花椒前景好,两年就能挂果,三年亩产就有80—100斤,五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达到2000—4000斤,每亩纯收入能达到5000元,而且盛产期长达15年以上。”经过反复算账引导,和汪兴明一起外出考察的几户村民先行流转土地,种上了花椒树,村民才渐渐打消了疑虑,2017年以来,已栽植花椒树1500多亩。

汪兴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没钱也要干事,有钱要干成事,大钱用来办大事、干难事,总是要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主任曹德奎和汪兴明搭班子多年,在他记忆里,汪兴明很少有时间和大家谝闲传。“他只要有时间坐下来,就和村干部说‘要把后坪村打造好,只在嘴上说说是干不成的,要真正的动起来干起来。’”2017年精准脱贫数据清洗阶段,汪兴明连续工作两个月,血糖高到14,脸庞浮肿、四肢无力,依然坚守岗位,三过家门而不入,确保了数据清洗任务的圆满完成。

“老支书生前的心愿就是把致富产业搞上去,他花心思最多的就是村民的收入问题。”曹德奎说,面对村集体经济空壳的现状,汪兴明以“三变”改革为动力,带头组建了后坪村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党建+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全村142户贫困户绑在产业基地上,依托紧邻河南、气温湿润、温度适中的优势,引进汉中的甜柿子,用来加工柿饼、做柿子醋,发展柿子产业。去年6月建柿树基地修产业路时,他早出晚归,经常累得双眼通红,大伙劝他先去住阵院,他推脱说:“脱贫攻坚任务这么重,大家都在忙,我咋能在紧火时去住院?”腊月二十六,下大雪路很滑,汪兴明想到柿子基地欠账比较大,就开车去县直部门协调争取资金。现在,1000多亩的柿树基地已经建成,五年后就能挂果。“老支书生前一直在说,要做就做出后坪村的品牌!”

3月18日,汪兴明去世第三天,他购买的最后一批柿树苗运回来了。“晚上我们通知了十多个村民让栽树苗,结果第二天来了30多个人,中午都没有回家吃饭,直到下午栽完才从山坡上下来。”县农工部驻村第一书记赵虎说,那天很多村民一边栽树一边流着眼泪说:“为了这些树苗子,支书的命都搭进去了,咱们要把树栽好,把支书的心愿完成好!”

山村要脱贫,关键领头人。脱贫攻坚三年来,后坪村从后进村进入二类村,连续三年考核都在前三名。2017年村支书述职述廉,全镇14个村党支部书记,汪兴明优秀票数排在第一名。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表彰,2016年被商洛市委授予“全市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2017年被评为商南县先进扶贫工作队员。

不徇私情敢碰硬

“汪兴明作风硬,工作上坚持原则,一碗水端平,干成了很多事。”任宏伟说,在湘河工作的几年里,他发现汪兴明是个宁可说破嘴也不让工作打折扣的人,遇到矛盾纠纷时,总能坚持党性原则,用实际行动让群众信服。

2012年,商南县一矿业有限公司要在当时的苇园村建一个铁粉采选厂,在征地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征地迁坟。但在当地老辈流传下来一句话,就是“穷不改门,富不迁坟”,“迁坟动祖”是一大忌讳。征地迁坟时尽管做了多次宣传解释,一些村民还是到村委会“兴师问罪”,很是抵触。如果迁坟完成不了,县上好不容易招商引资来的重点项目就要泡汤,经济发展就要受阻。汪兴明决定先从小苇园组牵涉最多的康姓家族做起。“协调了三天三夜,从村委会说到家里,从天明说到天黑,老汪的嘴巴都起皮干裂了。”村主任曹德奎记得,汪兴明做通康某一家人的思想工作时,脸上笑开了花,那种兴奋的表情从来没有见过。几天后,康家迁走了人老六代的25座坟茔。在整个征地过程中,汪兴明通过政策劝说,协调化解了70多起疑难问题,确保了项目的如期建成。

在很多关键场合,他不说软话能干硬事。2014年秋季,农网改造升级期间,村上将占用耕地的青苗补偿等问题已经协调妥当了,可就在电力公司施工栽杆时,桥下组村民曹某却百般阻挠,说什么也不让在地里挖坑栽杆,施工队没有办法只好窝工。汪兴明得知情况后赶到现场,对着曹某说“拉电是村上的大事,栽杆坑都给你补偿到位了,你还扰害啥,今天的电杆非栽不可!”拿起镢头就挖坑,几分钟后,愣在一旁的施工人员也跟着干了起来。三个月后,村上的农网改造到位,电线老化、变压器负荷低等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家里的灯泡变亮了,粉碎机、磨面机都欢快地响了起来。过春节喝乡情酒时曹某不好意思地对汪兴明说:“汪老大(汪兴明在家排号是老大)你不记恨我了吧,当初阻工不让栽杆是我的不是,我以后再也不会给你添乱了!”

2017年初,在精准扶贫数据清洗时,有的村民不想退出,汪兴明要求严格按照标准识别,该剔除的毫不犹豫。流水组张某见公示的贫困户没有他,来村部大吵大闹,一蹦尺把高,声称自己没房子住。过了两天,汪兴明便到邻近的河南省荆紫关镇拍照取证到张某购买的商品房,面对照片,张某哑口无言。后坪村三组不沾亲不带故的蔡应书身患残疾、常年卧床,与80岁老母艰难地生活在一起,汪兴明及时联系镇民政办,将他送至龙窝卫生院照顾,还为母子俩办理了低保,实施了危房改造。

汪兴明的公正无私,在亲戚看来简直不近人情。妻家姊妹几个都嫁在附近,并村后成了一个村,在后坪村,汪家可以说是亲戚连亲戚。他大“挑担”早些年是苇园村上的副支书,因在自留山砍伐坑木出售,被村民举报,镇上调查征求汪兴明的意见。汪兴明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要考虑亲属关系,按党纪法规该咋办就咋办,建议组织给予纪律处分。”后来,镇上撤销了大“挑担”的副支书职务,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大“挑担”从此不与汪家来往,妻子周清云为此恼他:“你看你做的这啥事情,把亲戚都得罪了。”“我是对事不对人,违犯政策法规就得受处罚。等大家都有法治观念时,就懂得这叫讲政策。”“等人家晓得的时候,你都不知道死到哪里去了。”周清云反讽汪兴明,然而,她没想到自己竟一语成谶,如今,村上人的法治观念强了,汪兴明却不在了。

近些年,农村“人情债”愈演愈烈,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后坪村也不例外。为了规范人情往来,减轻村民负担,倡导文明乡风,后坪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并且在每家每户上墙。《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小孩半月满月周岁、子女考学、36岁生日、老人生日、廉租房搬迁等不许待客……”去年,邻居何某在孩子周岁当天,把待客需要的烟酒菜肴都准备齐当了,汪兴明派人把前来行情送礼的客人给挡回去了,何家夫妇气愤不过,对汪兴明开口谩骂。妻子见他又把一墙之隔的邻居得罪了,便埋怨他不会处事。“村规民约是全村人制定的,邻家就在眼皮子下,我不管行嘛,挨骂我不怕。”汪兴明毫不后悔。

“建柿子园,从说到做,从考察、流转土地到买苗子栽树,一个月的时间,在一分钱没着落的情况下,把事情做起来了。安排在柿树园务工的全是贫困户,他从不利用自己的身份照顾亲戚熟人。”县农工部包扶干部段艳红说。

“老汪干啥事都底气足,这得益于他善于学习,对政策法规理解透彻,新农合、危房改造、涉农补贴等农村有关政策,摸得透吃得准,群众有疑问,他说的头头是道一口清。”任宏伟说,农村群众工作不好做,要给群众讲明白,自己首先得了如指掌,汪兴明做到了这一点。“他学习上可用功了,早上五点左右起床,起来就到屋后面的树林里咕咕嘟嘟,念呀背呀,就像个小学生一样。我喊他吃早饭,他常说等背完这段就来。”这让妻子周清云既反感又心疼。

不知疲倦“老黄牛”

“他就是这个村的主心骨,天塌下来有他顶着。”在村民眼里,汪兴明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面对村上的脱贫工作,如同拉动磨盘,拼命往前拉,不敢停。他心里装着群众,关心他们的冷暖,解决他们的困难,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经常忙到晚上后半夜,每次来汇报工作,从眼神里就能看出疲劳过度。”现在的村支书陈德文,原是湘河镇司法所干部,包扶后坪村和汪兴明打交道多年,在他眼里,汪兴明干工作就是“拼命三郎”,镇上每次举行观摩评比活动,他都拼命地把工作往前赶,生怕名次落后了。

陈德文记得2016年3月11日,是一个星期五,在村委会二楼会议室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他是镇上派来的指导干部,就坐在汪兴明的右手边,汪兴明正在述职汇报时,说着说着没声音了,他扭头一看,人从椅子上溜下去了,他赶紧将汪兴明抱起来,和其他几名干部将他抬到车上,送到白浪卫生院。两个小时后第二瓶液体输完,汪兴明才苏醒过来。

“此后镇村干部对老汪的身体都有个底,得知他患有慢性胃病、糖尿病,总提醒他别累趴下了。有的还开玩笑说你要是倒下村上就‘板了’,可他还是不在意。有一次下雨天,在小组长汪光平家里开小组干部会,汪兴明说自己头晕,刚说完就晕了过去,几个人连忙将他抬到床上,喂了几勺温开水,半个小时后,才醒过来。”陈德文说,汪兴明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不敢多休息,他常说“倒在槽头的是懒牛,老黄牛围着犁沟转。”

汪兴明的工作没有上下班之分,从村委会到家里有五六里路,他总是匆匆地回,匆匆地走,就算是回来了也没有时间陪妻子周清云说说话。每年防汛时期,他坚持自己带班值守不离岗。“汛期下午6点吃饭,7点准时到达村部,一个月都没在家里睡过觉。他老是说:防汛这个事情大,关系到村民的安全,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出啥事。”周清云说,汪兴明把公家的事当得真,工作要是搞不好,回到家里饭吃不下,觉睡不实,工作搞好了,回到家里心情舒畅,喝碗凉水都高兴。

“他常说‘村干部就是吃苦受气的,嫌吃亏就当不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汪兴明对工作的认真劲儿,妻子周清云感受最深:“尤其去年脱贫攻坚最忙时,每天都是早起晚归。早上五点半,催促我给他做早饭,六点准时到村部。有时候生病了,劝他先给告个假,去医院看下,吃点药打几天针,他总是摆摆手:‘没时间,忙完了再说!’转身就走了。”

村官虽小管百事。后坪村深山偏远,作为村支书,村上许多没人愿干的代收代办就成了汪兴明的分内事,他身兼数职,村电工、计生专干、协税员,治安巡逻、纠纷调解、卫生水管、防汛防火,大大小小的事他都得揽下来。每年腊月,村里人过小年、过大年团聚,汪兴明却要忙到腊月二十九或是大年三十。在周清云的记忆里,他没有过好一个轻松的年节。2015年腊月二十九除夕夜,晚上8点左右,周清云一家的团年饭刚上桌,汪兴明才吃了两口菜,一村民就打电话说村上的娘娘庙着火了,他披上棉衣就要往回赶,妻子强劝下,他扒拉了两口饭,大年夜赶回到村上,看到村民已将火扑灭才稍安下心,第二天大年初一,就把几位护林员叫来,夯实了春节防火责任。后坪村山大人稀,人口居住分散,很多人常年在外打工,村上电费难收,无人愿当电工,汪兴明只好代为收缴。每年收两次电费,一次是夏收的时候,一次是过年的时候,过年的时候村里人都回来了,他挨家挨户检查线路、换线接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屋里屋外都亮堂了,汪兴明却累得趴下了。“几道沟几十里山路,来回翻山越岭,上下爬梯子,回来小腿和脚脖子都累肿了,让我用红花油给他揉搓。”周清云说,直到现在,抽屉的小本上还记着给他人垫付的电费,少的十几块、多的百把块。

甘舍小家为大家

“不是不孝顺呀,我知道你忙,好几天不见你了,他们都瞒着我呀!今天是老母亲的生日,你黑灯瞎火地赶回来了!”3月21日是阴历二月初五,正好是汪兴明母亲的77岁生日,当老人看到冰冷的遗体时,才真的意识到盼望多日的儿子已阴阳两隔,母子从此再也难以相见,顿时老泪纵横,长声哀号。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凄惨的哭声穿过寒冷的夜空在山谷间回荡,让在场的人无不悲伤落泪。

两个多月了,周清云还是缓不过神来,无法接受汪兴明就这样突然离自己而去。一进家门她总是木然地站在屋里,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老公的影子总是在眼前浮现,她不敢想起他过去的那些言行举止。一想到那些,脑子就乱了、炸了:“一想起来,就乱麻一样,像是要疯了一样。”她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她把老公生前的获奖证书全部找出来,一遍又一遍擦拭,厚厚两摞。

“没想到他会走得这么突然,没有好好照顾过他,在一块儿生活的时间太少了。”接到电话听说汪兴明出事了,身在县城的周清云瘫软在地,大脑一片空白。也不知道人们怎样将她搀扶上车,一直到了河南镇平县,她才知道丈夫是出远门拉树苗出的事。她心中那个悔呀怨呀恨呀一齐袭来:“天呀你个冤家,出远门也不给我招呼声,我要是拦挡一下,咋会把你撂到这疙瘩!”

3月13日,去河南的前一天,汪兴明在县城和包扶工作队的同志商量村上扶贫产业的事情,到了中午吃饭时间还没谈完,他便提议一边吃饭一边说。他在饭馆给在县城照顾孙子的周清云打电话,让她不要做饭了,出来一起吃饭。“从来没带我在外面吃过饭,那天也不知道是咋了,非要让我出来一起吃顿饭,没想到那是他陪我吃的最后一顿饭呀!”周清云哽咽地说。

“他太苦了,苦得无法形容!”周清云说,汪兴明当村干部以来,饭吃不安、觉睡不稳,有时刚端起饭碗,电话响了,刚躺到床上,电话又响了。“我屋漏雨了!”有人找他帮忙,也有人在电话里大喊大叫,这时的汪兴明都会耐心地给人家解释。“出事后,他躺在太平间,手机还在不停地响,都是村上群众打的找他有事情的。”

周清云连连叹气,她后悔的是,陪老公的时间太少了。“孩子们小的时候,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家务事情都是我一个人的,孩子们去城里了,我跟着去城里给孩子们帮忙,照顾不上他。”周清云说,之前的十来年她都在县城帮着照顾孙子、外孙,没怎么在家里待。在城里,周清云常常接到邻居的电话说:“你们家老汪太累了,可怜没人给做饭,回来老吃的方便面。”几次回到后坪老家里,看见案板锅台上全是方便面塑料袋,周清云心里阵阵难过,她决定留下来照顾老公。“多亏去年一年我没去城里,在家里给他洗衣做饭,否则我这心里内疚得咋过得去。”“他生活上不讲究,困难年月受过苦,大冬天长期受凉,落下了慢性胃炎和风湿关节炎,时常吐酸水、腿腕疼,现在又是糖尿病。可生活上非常节俭,平时娃们掉在餐桌上的菜他都捡的吃了,衣服领口袖边都磨烂了,还要缝补了再穿。”“他没享受过一天清福,这几天我刚到县上帮看了一阵孙子,他就没人了。出事后送他回到家,看到的还是他泡的没顾上吃的一碗方便面,已经发霉了。”周清云的泪水一次次溢出眼眶。

周清云说,汪兴明对待家庭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做得一手好茶饭,就是忙得没时间来照顾家里。仅有的两次陪伴,还是她住院的时候。一次是二十多年前她做节育手术时,汪兴明在医院照顾了10天;第二次是三年前,她做腹部肿瘤切除,汪兴明勉强在医院陪了她一周,然后请亲戚来照顾,自己回村上忙去了。“如果不是这两次手术,他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给我端水喂饭。”

作为丈夫,他对妻子疏于照顾,他欠妻子一个承诺。家里的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三间土木结构的瓦房,门上的油漆已经脱落,水泥地面已经磨的发亮。他曾经对妻子说:“以后我退休了,你身体不好,你想到哪儿我都陪着你,你想住在老家,咱们就把这老房子翻修收拾一下,你想在城里和孩子们住一起,那我就陪你去城里住。”今年正月十六,他送妻子上县城时还打趣地说:“你在城里,儿子或是媳妇谁对你不好、欺负你了,你给我电话,我来收拾他们。”

作为儿子、女婿,他还没有来得及亲身尽孝。年近八十的老母亲和岳母,都是他心里的牵挂,平日却抽不开身给老人递茶奉水,他只能托付妻子:“我事务多,你有空就去看看两个老妈,或是给他们打个电话,去的时候别忘了给她们买点好吃的。”

作为父亲,他十分严厉甚至有点苛刻。“两个孩子一直都害怕他,就连他们工作以后,有什么事情要问他,也都是先给我打电话,让我给他转达。”周清云说,去年5月27日,是老汪的57岁生日,孩子们都想把他接到县城一起吃顿饭,可是谁也不敢给他打电话,女儿汪晓燕便让母亲给父亲吹吹风,当周清云告诉他孩子们想表达一下孝心时,汪兴明立即急眼了:“为了吃这一顿饭,要耽误多少工作,不去!”说罢便挂了电话。为此,女儿还委屈了好久。“以前是那样害怕听他说话,现在想听他的骂声也听不到了!”汪晓燕伤心地说。

“他太不爱惜自己,对不起自己!要是他不为了脱贫去买树苗,要是他不当村支书,要是他走时吭一声让我拦住,就不会有这场事呀!老汪呀老汪,你把我撂到半路上,让人活着还有啥来头!如果有来世,我情愿再做你的老婆,可你听得见呀!”周清云泪水涟涟,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这是她最想对汪兴明说的心底话,也是一位妻子对丈夫最深沉的思念。

在女儿汪晓燕的眼中,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学要强,至今她还珍藏着父亲多年前给她写的一封信。那时晓燕正在富水上职中,萌生了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父亲就鼓励她做事要善始善终,学点真本事才能独立工作。他说有知识有学问,到啥时候干任何事都能比别人干的好,说自己兄弟姊妹多,为了扛起养家的担子出社会早,他那一代人没条件学习,娃们一定要珍惜好好学习,他自己虽是农民还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他在娃们的学习上舍得投入,不管学习费用多高,他都鼓励两个孩子“你们上到哪我供给到哪”。受他的影响,女儿从长江大学石油学院毕业后,又参加了陕西电大法律专业本科函授,儿子汪超也成了县医院的科班大夫。

在汪超的印象中,父亲总是“板着面孔要求严”,平时交流少,见面开口总是一个腔,就是教训说不要在学校胡混。2001年他去山东上大学,父亲送他去火车站,那天说了一路,说的都是要珍惜时光,要学下真本事。2006年他毕业回县院当医生后,父亲叮咛最多的是“当医生治病那是人命关天的事,一定要细心认真,精益求精。”“父亲办事认真细心,他揽的事多,在家里东墙上就贴满了牛皮纸袋,分类标明。他把脱贫攻坚和村上的事看的比啥都重要,把精准脱贫的数据贴在手机背面,现在这手机成了老爸留给我姐弟俩的遗物,一看到手机就能想到他威严认真的模样。前年暑期的一天,他来县上办事被雨挡住了,当晚一村民打电话说屋后塌下一块大石头,他立马就待不住了,电话安排让这家人先撤离后,就一个人开车往回赶,我们拦都拦不住。山里暴雨时有落石塌方,天黑雨大路又远,你说半夜三更的出了事咋了!唉,现在终于……”

“他常说‘吃得了亏才能享得了福’。村上的脱贫攻坚压力大,他时常血糖高,多次让他来医院检查都不来。好不容易碰到周末上来,让他周六一大早来检查,可是来了半天未见回音,电话一问才知道,恰巧碰到村上人来医院看病,他忙前忙后给帮办住院手续,错过了抽血化验时间,他心中只有村民呀。一度血糖高的眼睛充血,让我这个当医生的儿子看着都着急,可他总是说脱贫攻坚的事要紧,先滴点眼药水没事的。”

柴门小户多思念

“汪支书——让我们陪你走完最后一程!”3月21日晚,后坪村的山坳里悲声一片。晚上8点多,护送汪支书遗体的面包车刚一进村,早早等候在村部门前的百多名干部群众就涌了上去,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他们心中景仰的汪支书。稍后几十辆小车和摩托车护送着灵车,沿着通村水泥路,将汪兴明送往沙岭老家。

72岁的郝忠国拄着拐杖蹒跚地跟在后面,硬要送支书最后一程。“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呀?”老人嘴里喊着,不时撩起衣襟擦拭眼泪。

“老俵——兄弟们都来了!”“汪老大——回到家了,有乡亲们,你不要怕!”灵棚早已搭好,阴坡阳坡的村民都赶来为他守灵。流水组的张平娃抚着棺木放声痛哭:“老大呀——托你的福把我家从山坡搬到了汪家店,搬新家时钱不够,你给拿了一万多才凑齐全,让我过上了好日子,去年这钱才让表姐还给你,一分利息也没要呀!”

亲戚朋友来了,邻里老俵来了,村、镇干部来了,县上包扶部门的领导来了,远在魏家台、赵川、在外打工的老乡纷纷赶回。村组干部曹德奎、曹振明、孙照亮、曹振林、曹泉山轮流守灵,村民曹德奇、曹佳仁、曹建党、曹德元、陈德亮和他帮扶过的贫困户,回忆起支书生前的点点滴滴,一个个止不住泪流满面。

镇包村干部陈德文、村主任曹德奎自汪兴明遭遇车祸后,就赶赴镇平全程处理。为了给老汪安排好后事,忙得连续三天两夜没合过眼。出殡这天,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陪老伙计走完最后一程。

“老汪在时,只看到他一天到晚都在忙。他不在了,才明白那是为了村上的发展、为了我们好!”村里的乡亲说。

67岁的曹德元是后坪村的在册贫困户,随着3个女儿先后出嫁,他和老伴年龄也渐渐大了,还有87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家里没有劳动力,二女儿和女婿邱保军同意留在身边照顾他们。然而,2015年女婿邱保军患直肠癌,为了给女婿看病,曹德元四处筹钱,本就不富裕的家里一下子捉襟见肘,欠下来十几万元外债。看到这种情况,汪兴明除了隔三岔五去家里看望,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鼓励曹德元种植黄姜、花椒。“老支书考虑到我家没有劳动力,让种药材,不费力。”曹德元当年就种了两亩地黄姜,“去年挖了一部分,差不多有四千斤,卖了三千多块,还有一大半没挖,总共能卖个一万多块。还是很划算的。”曹德元说,去年2月份,他又栽了两亩地花椒,后年就能挂果了。“这些花椒树是老支书从韩城给我们买回来的,据说产量很高,价钱也好,能卖到40块钱一斤。”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曹德元心里宽展了,也不熬煎3个外孙的上学费用了。

余家山组的汪光华,妻子患有精神病,儿子30岁了还没说下媳妇,2015年他突然查出有心脏病。一时间,汪光华又急又恼,头发大把脱落,看不到希望的他,破罐子破摔,啥也不想干。汪兴明得知后,去家里反复宽慰开导,苦口婆心劝说:“人最怕的就是自己把自己放弃了,只要有信心能吃苦,有啥难处过不去的。”“你都是脑瓜子活道的人,能出去咱出去打工,出不去了就在家里动起来,该种的种,该养的养。”还扳着手指头给他算种药材的收入,汪光华被老支书的耐心劝说感动了,有了信心,2016年初,他种了两亩黄姜,一亩半花椒,还养了两头猪,当年年底,两头猪卖了4000多元。“当时我哥的头发都掉光了,整个人像是患了大病,没一点精神和气力,要不是老支书,他那个家就真的垮了。”汪光华的弟弟汪光平感叹道。去年,在汪兴明的帮忙联系下,汪光华到高速路上打工,一年下来挣了两三万元。更让汪光华欣慰的是,儿子的对象问题也有了着落,如今自己在外面有活干,儿子也有着挣钱的营生,不再为过日子发愁了,汪光华打心眼里高兴了,头发竟然又重新长了出来。

村民张元胜兄弟四人,三个哥哥都是聋哑人未能成家,照顾家人的重担都落在了他和妻子邱爱艳的身上。几十年来,一家人挤住在祖上留下来的三间土房里。一到夏季暴雨天气和秋季连阴雨,家人的心都悬在嗓子眼,生怕土房塌了。为了解决这一家人的难处,汪兴明没少想办法,2012年,将张元胜列为首批移民搬迁对象,申请补助款、帮助抵押贷款、拉运建筑材料,看着一家人搬到了平坦的公路边的新房里,汪兴明又动员他们把原来的土房作为牛圈养牛,村上建柿树基地的时候,他让张元胜这样的困难户到基地务工。“去年我们家里三个人都在园子里挖柿树坑,既照顾了几个哥哥,还挣了不少钱,三个月下来,有两三万元吧。”邱爱艳说,去年,她还给汪支书说,想在现有的地方,再加盖一间房,把残疾哥哥也接来住到一块儿。“办,一定都办!”汪支书答应她,她申请的盖房给纳入2018年危房改造项目。“我们都信服他,只要他说了,就不会有啥问题。他还说,树苗栽上以后,园子就包给我们打药、除草、管护,谁能想到他就这么殁了……”邱爱艳既感激又难过,哽咽地说不下去了。

“村上有啥挣钱的门路,有啥好事情,先想到的是我们这些贫困户、柴门小户。”“总是为我们着想,让我们多挣钱好早脱贫致富。”“他走了,给我们留下的都是念想,心里有太多的不舍……”大家接过邱爱艳的话茬,你一言我一语。“汪支书走了,但他想建的花椒园、柿树园建起来了,我们会像管理自家的园子一样去照看好它。”邱爱艳抹去眼角的泪水说。

为了群众,汪兴明时时处处都在操心,他所做的一切,乡亲们看得真切,记得清晰。当村支书近二十年,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让村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在他的带领下,后坪村村域经济快速发展,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14年的5899元增长到2017年的8795元。

村上哪家有什么事情,都会向他及时反映,因为大家信得过他。“2015年我在村上办木材加工厂,没有周转资金,实在没法子了,就找汪支书帮忙,他当天就给联系筹措了15万,解了燃眉之急。十几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我好感激呀。只要是想干正事,汪支书都非常支持,有困难找他肯定没问题。”八组村民邱胜利深怀感激。村民曹正强上有老下有小,父母身体不好,他在外打工来回跑,挣的钱不够养家。2015年他找到汪支书说了自己的难处,汪支书帮他贷了5万元小额信贷,给他兑现了5000元产业补助金,扶持他发展代料大棚香菇一万多袋,当年净收入两万多元。近两年他的代料大棚香菇年年都维持在万袋规模,每年都有两万多元的净收入。在一次入户走访中,后坪村四组群众反映组上有一个堤坝被水冲损得即将要垮,耕地受到严重威胁,汪兴明立即联系,拉来两吨水泥和沙子,发动群众修复好了堤坝。

哪个大学生、哪个老人、哪个老党员有困难了,汪支书和村干部带头捐款,现在后坪村党员互助资金账上还有临时救助款,一旦谁家受灾随时都帮得上。

去年8月持续降雨,汪兴明想到桥上组的汪根才夫妇的危房尚未改造,他冒着大雨,步行5里多路,在晚上10点将汪根才夫妇一家转移到安全地带。看到50多岁的单身汉虞邦科体弱多病、生活拮据,没有收入来源和安全住所,汪兴明多次协调镇村干部入户核实,在去年第四季度为他办理了农村低保,并将他安置到村互助幸福院内。

村民杨小琴说:“村里原来通组道路都是泥土路,汪支书争取项目,现在都是水泥路。原来村民种庄稼富不了,是他带领大伙发展中药材,如今村民收入比往年高多啦!”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汪兴明生前对百姓多牵挂,他走后百姓多怀念。两个多月过去了,乡亲们依然难忘汪兴明往日忙碌的身影,述说着他的这好那好。他们有一个共同心愿,期盼媒体都来写写他们的好支书。

“干工作要对得起党,对得起百姓。”“要加强政策落实代办制度,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让群众公平、快速、全面地享受到政策红利。”“还我二十年,还一个强大的实业发展”汪兴明在笔记本中曾这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用热血之躯证明了自己的忠党之心和爱民情怀,践行和彰显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和高尚品质!

黄姜扯蔓,椒树瑟索,柿树摇曳,杜鹃啼血,丹江无声,青山有泪!6月4日,中共商南县委作出了向汪兴明同志学习的决定,汪兴明的无私追求和忘我奉献精神,将会成为激励商南县乃至商洛全市人民脱贫攻坚的又一笔精神财富,汪兴明永远活在后坪村人民的心中!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