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回眸2020 >> 正文
只要愿意付出 哪里都会出彩
发布时间:2018-01-22   来源:市城市管理局   作者:罗亚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部采访实录,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通过知青、村民的回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说,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生活,了解到40多年前那段艰苦岁月对于总书记的深远影响。习近平当年到梁家河插队时,只有15岁,7年的时间,他从一个单薄的城里孩子成长为一个农村的壮劳力,从一个刚踏出校门的学生成为村民信得过的好支书,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心怀远大抱负的青年。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习近平受到了磨炼,得到了成长,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出彩。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认为,一个人要实现人生出彩,固然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爱护,但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只要青年一代愿意付出,哪里都有出彩的机会,到处都是出彩的舞台。实现人生出彩,应该像习近平当年一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立足自身岗位,大胆展现自我。

人生要出彩,必须心怀坚定的信念。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时,头上扣的是“黑帮子弟”的帽子,后来换了一种婉转的叫法,被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面对父亲的被打压,全家人的受迫害,以及入团和入党的一波三折,习近平都坦然面对。正如一名采访对象所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奋进。”虽然他积极要求进步而一次次遇到障碍,但他仍矢志不渝,对党和国家的情怀不变,对组织和人民的忠诚不减,这份坚定的信念已经在革命家庭的教育中融入血液,渗入骨髓。

人生要出彩,必须拥有顽强的毅力。梁家河当年是黄土高原上非常贫穷的一个小山村,一名知青说,“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从繁华的首都到贫穷偏远的小山沟,从高干子弟到黄土地上的农民,知青们在心理上、身体上以及生活等方面都不适应。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曾说,“几年过了四大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虽然现在说说简单,但当年闯过这些难关,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几个月的事,是在几年的艰苦岁月中用血肉之躯抗过来的。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中,习近平年龄最小,相当于现在初中生,但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挺过了这些困难。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和他一起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最开始有15人,后来其他人陆陆续续都离开了,只剩他一个。面对这样的处境,他不是急躁不安,不是萎靡不振,不是消极懈怠,而是依然忘我地投入工作,并且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人生要出彩,必须具备务实的态度。不管是梁家河的群众还是当年与习近平有过接触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的干部,对习近平的认识都有“实实在在”这一条。关于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很多干部异口同声地认为,“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习近平在上大学临走时,村上的男女老少一大早自发去送他;有十几名村民舍不得他走,一直把他送到延川县城;原梁家河村支书梁玉明又一路陪着他,把他送到延安。是什么让乡亲们对习近平这样依依不舍?是他公道正派的品格,是他心系百姓的情怀,更是他真干苦干实干的作风。习近平在梁家河任村支书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却做了不少直接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实事:办沼气,解决了烧火照明的问题;打井,解决了饮水和浇地的问题;打淤地坝,增加了耕地面积;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磨坊,方便了群众,解放了劳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做到“三严三实”,他在40多年前就是这样践行的,做人实、谋事实、创业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并一直坚持至今。(作者系城市管理局 纪检干部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