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户查看猕猴桃长势
7月25日,走进商南县富水镇龙窝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产业路平坦宽阔,漆树基地郁郁葱葱,猕猴桃园果香沁人……眼前这幅生机勃勃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是市纪委监委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倾力帮扶的生动缩影。
党建引领 夯实根基“强堡垒”
“过去开会念文件,现在结合村情讲政策,大家听得懂、记得住。”龙窝村党支部书记汤继涛深有感触地说。
2024年7月,市纪委监委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帮扶联系村调整为龙窝村。去年以来,市纪委监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龙窝村,就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工作进行调研指导,为驻村帮扶工作精准“号脉”,帮助驻村工作队找准工作着力点,指导驻村工作队结合龙窝村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两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
驻村工作队始终将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创新“理论+实践”学习模式,努力夯实基层根基“强堡垒”。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班子建立周例会学习制度,开展专题学习40多次。创新“三会一课”形式,通过“院落会”“田间党课”等方式,让党的声音直通田间地头。
驻村工作队还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实施“党员联户”机制,其中31名党员联系群众326户,提出发展建议20条,解决实际问题31件。同时,以规范化、常态化廉洁教育为抓手,对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组干部进行警示教育12次。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产业赋能 打造致富“金钥匙”
“去年,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在猕猴桃园打零工就收入5000多元,加上公益性岗位收入7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王萍高兴地说。
走进惠铭丰农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的猕猴桃园,只见成片的猕猴桃藤架挂满了沉甸甸的套袋,青褐色的果实撑起鼓鼓囊囊的纸袋,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一串串待拆的丰收密函。
“再过两个月左右,这片猕猴桃就成熟了,现在已经有河南客商联系订购了。”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猕猴桃,合作社负责人常铭坤欣喜万分。
常铭坤的欣喜,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今年3月中旬以来,我市持续高温少雨,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旱情。
“猕猴桃是龙窝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抗旱保果刻不容缓。”市纪委监委驻龙窝村第一书记王贤雕话语铿锵。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闻旱而动,深入猕猴桃园,与合作社负责人、务工群众排查滴灌设施,多方协调生产用水,有效保障了猕猴桃的生长和挂果。同时,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管水平。
如今,龙窝村种植猕猴桃500亩,有金桃、红阳、翠香3个品种,猕猴桃远销河南、四川等地。龙窝村还引进优果、富龙两家种植合作社龙头企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500多名本村群众实现增收。
大红袍漆树是龙窝村的另一特色产业。走进大红袍漆树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绿色,山丘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翠绿的漆树,一株株长势喜人的漆树,成为龙窝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漆树可产出“天然生漆”,被誉为“涂料之王”,广泛应用于家具、工艺品、工业设备等领域的涂饰,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特性,市场前景广阔。
“我们村是商南县最大的漆树种植基地,以前漆树都是村民零星种植,2023年我们开始规模化种植,现在已建成1500亩村级大红袍漆树产业基地,预计6年后全村生漆产业可实现年收益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可达400多万元。”汤继涛介绍。目前,基地已带动65户农户种植个体大红袍漆树产业林500亩,割漆年收益达75万元。
曾经,大红袍漆树基地山路坑坑洼洼,猕猴桃园产业路老旧狭窄,这不仅是村民的“心病”,更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死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多方奔走,争取到专项资金,7.6公里的产业路得以改造提升,5.2公里的防火通道顺利启动建设。
“等路修好了,以后就方便多了。”汤继涛站在龙窝村的山坡上,望着脚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防火通道,脸上泛起笑意。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大做强猕猴桃和大红袍漆树两大特色产业,在深加工上下功夫,打造龙窝产业品牌,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把更多村民镶嵌到产业链上。”汤继涛信心满满。
民生为本 书写暖心“幸福账”
“我有糖尿病、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市纪委领导每次来看我,都给我免费带药,我心里特别感动。”脱贫户朱盛军激动地说。
为化解山区困难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去年以来,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组织市级医疗专家在龙窝村开展义诊2场,为150多名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建立健康档案326份,免费发放价值2万元的药品和医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暖心医疗服务。
驻村工作队始终将群众的“小事”视为驻村工作的“大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主动沉下心、俯下身、察民情、访民意,积极协调多方力量,推动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改造及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逐步将民生“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幸福账单”。
针对产业路改造提升项目进度慢问题,驻村工作队主动向市纪委监委相关领导汇报,积极争取工作支持。市纪委监委及时跟进了解,督促相关部门加快实施进度,推动产业路改造提升项目顺利实施。
针对群众用水难问题,驻村工作队协调水利部门为七组等5个村民小组投资30多万元,修建100立方米蓄水池2座,铺设饮水管道4公里,修缮群众饮水管道损毁6处,解决了140多户600多名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针对村上部分区域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驻村工作队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党员和公益岗示范带动为抓手,通过制定“门前三包”制度、定点投放垃圾桶、定期互评互比、定时集中检查等措施,教育引导群众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共建共享中来。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400多万元,启动实施后河浪及黄柏沿线18个村民小组的集中连片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实施农村户厕改造467户,改造提升通组路9.3公里。
去年以来,围绕龙窝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驻村工作队向委机关、县上各相关部门、当地党委政府汇报40多次,积极协调争取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5个。
“建设一条路、改造一座厕所、铺设一段饮水管道,改善的是基础设施,密切的是干群关系,推进的是乡村全面振兴。”在王贤雕看来,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为龙窝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更在村民心中种下了信任与希望的种子。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协助村“两委”班子狠抓村级事务服务管理,建立“说事议事”机制,化解矛盾30起。依托村“道德银行”和腾讯村级服务平台,开展文明积分量化评比和村财村务全面公开,不断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如今的龙窝村,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奏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交响曲。
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强化党建引领,在产业发展上持续用力,因地制宜助力龙窝村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口袋更鼓、家园更美、人心更齐,托起龙窝村群众“家门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