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基于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些年来,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反腐败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重大腐败案件特别是窝案、串案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不正之风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比较严重。究其根源,除了体制弊端和监督漏洞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着滋生腐败的文化土壤,廉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和缺失。
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生活方式复杂多变,新旧思想观念相互激荡,人们对真善美假丑恶难以分辨,是非标准不易准确把握,错误观念非常流行。一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它对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将产生根本的、长期的、广泛的影响。廉政文化如此,腐败文化亦然。如果不重视廉政文化建设,腐败文化便会趁虚而入,侵蚀人们的灵魂,误导人们的行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尊廉崇廉氛围,显得尤为紧迫。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廉政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廉政文化具有教育、凝聚、导向、监督的作用。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党员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助于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助于抵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需要。把廉政教育融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可以增强其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只有把廉政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构建文化道德修养作用于内、廉政制度作用于外、由主观到客观的廉政预防体系。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优化党风廉政环境的重要途径。廉政文化建设,是宣传、教育、鼓舞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公众廉洁意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育党风廉政建设的坚实群众基础,提高人民群众对腐败现场的鉴别能力和自觉抵制意识,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文化氛围,形成“人人思廉、全民崇廉”的党风廉政建设新格局,对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5年元月,中央颁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此后,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全面开展起来。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态度、生活方式及其社会评价,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阶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观念上的客观反映,渗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作用于党的全部工作的各个环节。
廉政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就是引导全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核心价值是为民、务实、清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和服务方向。
二、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互动性极强的工作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互动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全局思考,系统谋划,周密安排。
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廉政文化建设的特点是“春风化雨细无声”。如果把法制或制度建设比作反腐倡廉的“硬件工程”,那么,廉政文化建设就是反腐倡廉的“软件工程”。它是一项潜移默化、渗透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切忌把廉政文化建设简单化、庸俗化。
廉政文化建设需要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投入。廉政文化建设也要讲成本。这是因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总体部署中的一个子项目,需要投入,包括舆论投入、产品投入、活动投入、设施投入等,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凡是文化,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廉政文化也不例外。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面向全社会,动员人们广泛参与。要把这项工作辐射到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要与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寓于各种文化建设中。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建设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助廉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积极引导企业廉洁诚信,依法经营;这一切工作都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去筹划、组织、协调和实施。当然,这种领导作用,不是代替或包揽行政部门、群众组织和自治组织的工作,而要在加强思想政治领导的同时,保证各个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三、廉政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传统与进取创新相结合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一要把继承传统于进取创新结合起来。在我国,廉政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同时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时代特征,要在继承传统廉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胆汲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廉政理念、廉政法规、廉政制度等廉政文化。
二要把教育与娱乐结合起来。教育性和娱乐性是廉政文化活动功能的两个方面。既要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又要开展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以达到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目的。没有教育性,廉政文化建设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如果没有娱乐性,就会枯燥无味,也就很难引人入胜。要做到寓教于乐,使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
三要把领导带头与群众参与结合起来。没有领导干部的积极带头,廉政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应有的功效和组织保证;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互相学习,廉政文化建设才会在群众中扎下根基。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内容。需要做好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文章。在创新方面,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开拓新思路。要着眼于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形式,丰富内涵。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消除陈旧观念,突破陈规陋习,用健康向上、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思想道德战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而是创造新载体。要把廉政文化与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家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反腐败成果展、廉政文化书画展、举行报告会、发送廉政短信、出版廉政文化作品、拍摄反腐倡廉影视专题片等教育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力求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三要建立新机制。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建设先进文化的大局之中来规划,努力形成“大宣教”格局。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整合各类社会力量,着力构建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四、廉政文化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一要坚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导向性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方向。导向性既是廉政文化的核心内容,又是其独特的标识。在坚持廉政文件建设的导向性问题上,一定要突出“三个引导”:一是突出示范引导。倡导“以廉立身、以勤创业”的从政理念,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报刊中畅谈廉政文化,结合实际撰写廉政理论文章。二是突出舆论引导。可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及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反腐倡廉专栏,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三是突出制度引导。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
二要突出廉政文化建设的大众性。廉政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大众文化。需要有丰富多彩的载体作支撑。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唱响廉政主旋律,将廉政文化融入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中。要在推动廉政文化“五进”活动的同时,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创建文明社区等活动结合起来,逐步推进,务求实效。
三要彰显廉政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廉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开发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同时要汲取当代廉政文化的精华,开发新的廉政文化资源。可在公共场所设置廉政宣传橱窗、公益广告。还可定期向党员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
四要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廉政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决定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持久性。为此,必须形成合力。一要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依靠制度建设,把廉政文化“五进”的要求分解到有关责任部门和单位,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局面。二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认清形势,整合资源,统一协调,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三要拓展群众广泛参与的空间。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贴近民风民俗,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既“赏心”又“悦目”,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使人们在积极健康有益的活动中自觉接受廉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