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时评 >> 正文
质疑“官二代现象”反映了公众的“公平焦虑”
发布时间:2010-10-14   来源:     
  一段时间以来,“官二代”现象在媒体上时有披露。所谓“官二代”,是对官员的后代较容易获得权力这种现象的概括。但这并不是说官员的后代都是“官二代”,而是特定时期出现的一种特定现象。创造更加公平的用人环境,不能不对“官二代”现象有所关注。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也不认同“官二代”这个词。其一:“官二代”的说法反映了一种社会认同,而社会是不应该认同这种现象的;其二:“官二代”的说法构成了某种因果关系。如果“官”成了“二代”的前提,如果“官二代”成为一种官场形态,那就是用人制度的失败。用人,应该是不看出身、不问背景,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然而,“官二代”成为网络新词、热词,自有其原因。确实,在权力运行中,买官卖官、利用权力在离任前突击提拔、为意图人选量身定做标准、你投桃我报李、官员子弟提拔得到权力庇护等情况多有发生。公众对“官二代”现象的质疑是有理由的。   
    网络较早关注这个现象并引发争议是在2009年9月,河南省固始县在选拔正科级干部中,最后确定的12名乡长,基本都是当地官员后代。群众说,这是“官选”。“公选”成为官员提拔后代的秀场,所谓程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权力圈子里进行的,权力资源按照某些人的意愿被有序分配。其程序设计由正科级以上干部、老干部代表、县委常委等官员投票,并无公众参与,公众有“被程序”的感觉。当地组织部门回应说,这是“公选”。12名乡长大多是现有官员之后的情况属实,但都是符合程序,经过大范围的公选推选出来的。难道因为他们是官员之后,就不能得到正常提拔?
    此后,公众对“官二代”从政的质疑,从未间断。从山东“80后副厅级干部”张辉,到江苏泰州25岁女孩孙靓靓的提拔,其出身背景都广受关注,成为舆论诟病的权力世袭现象。但是很多内部情况,群众并不知情,只能是质疑,而组织部门往往另有说词。由于没有第三方介入,没有彻查到底,常常是不了了之。
    对此,我不觉得老百姓“仇官”,而是有些官员用权力做手脚,占有了稀缺的职位资源,造成机会不均等,使公平的机制变得不公平了。其结果是对平民精英的排斥,使他们的上升通道阻断。公众当然有质疑的权利。质疑“官二代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公众的一种“公平焦虑”。
    平心而论,现有的用人制度只要严格执行,是能够实现公平和比较公平的。我也参加过公选笔试评卷工作,应试者的姓名是密封的;我也担任过评委工作,评委组成人员和面试对象是谁,是到了面试现场才知道的,并无事先串联可能,并且宣布的第一条纪律就是,凡与面试对象构成回避关系的,必须退场。但群众的质疑也说明,用人公信度立难毁易,而提高用人公信度,关键在公平。
    克拉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它的每一颗都是0.2克,选定为天平的砝码,用以衡量公平。世上最贵重的物品钻石,用克拉做了它的计量单位。这是因为它值得信任。我们要提高用人公信度,就要打造整个社会为之信任的“克拉”——公平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