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信心满怀的创新,一边是质疑声不断,反腐创新总在质疑声中“艰难爬行”。
据《南方日报》10月12日报道,近日,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纪委、妇联联合举办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廉政课”,100名领导干部的配偶参与培训。然而,这一反腐创新没有得到赞赏,反而遭到各方质疑和批评。对此,一些纪检干部颇感无奈:“群众呼吁我们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我们创新后,又批评我们作秀,左右不是人。”
对之,有评论称之为“隔靴搔痒”。同样,先前的培训“贤内助”、公选“廉内助”、写“廉政家书” 、抄写“廉政准则“、“助廉倡议书贴床头”、“领导干部配偶参观监狱”、“廉政屏保”等等,无一例外被网民和舆论围观,大多是“横眉冷对”,鲜有鼓励和掌声。花拳绣腿、作秀成为反腐创新的标签,令创新者尴尬不已。
那么,这些创新为何屡遭质疑?一方面,是创新者自身的问题。对领导干部配偶上“廉政课”等,本来属于正常的廉政教育,无懈可击,但高调放大防腐效应或防腐新手段,过分宣染新闻色彩以吸引公众眼球,公众难免有话要说。有的是创新者人为地设计了被攻击的“靶子”,如“廉政屏保”,本是意在营造清廉氛围,却列入领导干部评比且强制家用电脑安装;抄写“廉政准则”本是加深干部学习理解,却要列入干部考核范畴,这样的画蛇添足,也就弄巧成掘,被指为作秀一点不为过。另一方面,当今腐败依然呈高发态势,难于根绝,而一些创新始终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使不少网民产生了反腐焦虑,因而对廉政教育产生悲观或失望。有的网民陷入了反腐唯制度论,除了制度似乎别无他法,因此难于接纳甚至否定它的作用。
与反腐一些制度相比,这些创新似乎是“花拳绣腿”。那么,这些被称为“形式主义”的东西到底靠不靠谱?笔者以为,管不管用,不能盲下结论,还得理性待之。反腐倡廉是惩防并举,是综合治理,既要硬规定约束也要循循善诱,既要急风暴雨也要和风细雨。这些创新,尽管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但并不说明没有效果,常敲警钟总比不敲好。要从长远的眼光进行审视,要看到潜移默化,要认识到清廉氛围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有些需要经常做,反复做,多方位、多形式的教育积累才能触动内心,不能因为各种反腐法规、廉政措施已经非常完备了,就无须创新廉政教育,如果看不到这些,显然是一种短视。
质疑总是好的,能把观点亮出来,那怕针尖对麦芒,留下有用的,剔除僵硬和教条。质疑是进步,能使创新者校正偏差。创新是探索,创新是反腐不竭的动力,而能不能理性对待创新也是社会成熟的标志。既要听到批评,同样需要听到鼓励,一边倒的批评声则会扼杀创新动力,因此,对创新要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要正确对待创新与质疑的关系,如何在质疑声中改进工作,这是各级尤其是纪检监察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要经得起质疑和批评,不能因质疑而停住创新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