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在网上看到一幅漫画:一名官员拿着长长的讲稿唾沫横飞地大讲特讲,在这名官员的“官袍”之下,是一只被吹得圆圆滚滚的气球。漫画描绘的正是时下网上热议的“文风”问题。有人给这部分官员起了个名字——“气球干部”。
气球可以吹得很大,颜色也是五彩斑斓,但肚子里总是空的。“气球干部”的“文风不正”导致了其讲话亦是如此:一是“大”。篇幅庞大,动辄几千、几万字,念起来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结果是讲着累,听着也累;二是“空”。 篇章华丽,词藻优美,排比修辞,尽显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但翻来覆去讲的就一两件事,且老生常谈,没有实际的创新;三是“虚”。讲话稿通篇深化、提高、改善、改革、发展、长效……乍一听都是事关地方发展的大道理,大计划,可真要落实起来,却是“云里雾里”让人“无从下手”。这样“左躲右闪”、令人“昏昏欲睡”的讲话多了,对解决实际问题来说就是“隔靴搔痒”,于地区的发展毫无意义。
为什么“气球干部”现象长期存在?在人民日报政治版与人民网“你认为文风不正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没有实物,只有照搬照抄”和“追求平稳,回避真话实话”的人占据了主流,都超过了1/3,分别达到39.6%和35.5%。由此看来,“腹中无物”是“气球干部”最明显的“特点”,说白了,就是一个“虚”字。原因有几点:一是“心虚”,为“外行”所致。现在不管什么会议,都会邀请领导干部到场讲话,以示显会议的重要性,且级别越高的官员越受欢迎。以至于一些与会议议题关系不大的官员也被邀请到场,所以就造成了官员讲话只能“避实就虚”,讲些“万金油”式的话。二是“胆虚”,就是怕。部分领导干部笃信“闷声发大财”、“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都热心于研习、掌握最基本的为官常识和行为准则: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察言观色,谨言慎行;难得糊涂,回避是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等。“这种为官准则反映到文风上,就是枯燥无味、言之无物。”三是“体虚”,就是懒。一直以来,领导讲话都是按照一定的套路写的,不少人都习以为常。不良的文风已形成了路径依赖,一些领导干部已经“懒得”再去花费功夫在改进文风上,而是“上面怎么写,下面也怎么写”,省去了了解实际、求真务实的功夫。
最具成效的攻击总是迅速有力的直取目标。要转变“气球干部”问题,关键在于一个“实”字。领导干部以“实”的精神为人、谋事、干事,就不需要这些“大、空、虚”的东西来“撑门面了”。
一要实心为人。做事先做人,要把事干的实在,领导干部首先要在言行上实在起来。“言行不一”甚至“言行相悖”不仅得不到群众的肯定,反而会损害领导干部形象,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党的公信力。增强修养,保持诚信,做到言行一致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领导干部须在平时就以此来要求自己,勿以“一斑”损了“全豹”。
二要实心谋事。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决定着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谋划发展的过程中,是选择耐心细致的谋划长远,还是选择“拔苗助长”的短期效益,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在决策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本着“为民谋利”的信念,把上级的好政策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规划上,落实到每项需要改进的工作中去,将群众实际得到的利益改善作为追求的“硬政绩”。
三要实心干事。俗话说“干得好才能说得好”。没有落实,再好的规划也难逃“虎头蛇尾”的命运。不当“气球干部”的根本就是肚子里有讲得出口、拿得出手的实绩,这要靠在日常的工作中,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走出会议室,到基层一线去,“点对点、面对面”的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件完成一件,完成一件达效一件,追求高质量、实收益。
“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源于实践才能指导实践。”实践证明,“气球干部”的存活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期待新鲜的“文风”吹来新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