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 正文
谈谈孔子的“君子”观
发布时间:2011-09-23   来源:     

一部《论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对于“君子”,究竟该如何理解?

古人解释说,“君”就是群,“子”就是丈夫。如此说来,“君子”就是“一群大丈夫”。在词典中,“君子”有两个主要义项:一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野人’对举”;二是“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孔子口中的“君子”又指什么?笔者以为两种意思兼而有之。大约那时人们普遍认为“上等人”就是“才德出众者”,“下等人”等于“愚笨低劣者”。那样的时代有那样的认识,也并不奇怪,毕竟是两三千年前的事了。

不过,孔子在当时就已意识到:“君子”与“才德出众者”并不能完全画等号。他说过,“野人”,即没有爵禄的一般人,先学礼乐后当官;“君子”,这里指有爵禄的人,先当官后学礼乐。让他选人才,他挑前者。

其实,孔子所谓“君子”更多的是指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或者说,是对掌权者的一种期许。


首先,君子是干大事的人。所谓“干大事”,其实就是当官执政。不是为俸禄,而是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仁”才是君子的伦理思想核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离开“仁”,又怎能成就他的名声?君子就是吃饭时、手忙脚乱时、逃难遭罪时,也一刻不能没有仁。这其中,除了文学的夸张手法,也可见“仁”在“君子”概念里是何等重要。

仁就是爱人,包括孝敬父母、爱亲人、爱朋友、爱所有人。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做官施仁政,当然就要体现在爱百姓上。“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别光逼着百姓服役纳税,要让些利益给他们。在驭使百姓时,要合理、适时、适度,也就是合乎“义”。总之,站在百姓的角度多想想。

孔子的君子观里,还强调言行关系。例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即君子要三思而言,做事则应勤勉快捷。“讷”字意为语言迟钝,如今有人把“讷”字取作孩子的名字,显然就暗含反对夸夸其谈、提倡多干实事的意思。 孔子还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反对说过头话,认为办不到的事绝不能说。

当然,人难免犯错误,君子亦如是。孔子自己就有说错话的时候,弟子或旁人提出来,他不掩饰、不压制,总能坦诚认错。子贡总结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显然是在歌颂老师:日食、月食是日月的暂时缺憾,大家都看得见,遮也遮不住,但这无损过后日月依旧光照宇宙、万人景仰。

对君子的要求,孔子还提出了很多。如忠诚待人、爱岗敬业、勤于反省;宽容,善于团结;不争,但该出头时绝不畏缩;坚持原则,但必要时又能灵活处置;心怀坦荡、不忧不惧;仪态庄重、严守礼仪;不重享受、不贪财货……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几近苛刻,根子在于他坚信:在上位者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标杆,是全民的榜样。正如他所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对此,孔子还有个形象的比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德行是风,百姓的德行是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

尽管眼下的社会形态跟两千多年前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占据“君子”位置的各级领导,也仍起着指导社会及为民表率的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显然比任何平民的微弱呼吁和行动,具有更大的势能和影响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很大程度上靠识大体的“君子”来启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这句话曾引起过很大争议。不过换个角度来理解,他说得并不错:识礼明义者是君子,哪怕他无权无位;而在位者若放弃道义、唯利是图,哪怕他仍大模大样坐在“君子”的位置上,但在人们心中,他早已堕落成不齿于人的十足小人。

现代“君子”,能不慎乎?(作者侯会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