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深入学习贯彻新《条例》 >> 正文
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 将责任担当牢记心间
学习《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6-03-10   来源:柞水县纪委   作者:陈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一书站在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高度,从指导思想到理念思路,从目标任务到具体举措,从基本原则到方式方法,既有战略层面的思考,又有战术角度的谋划,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为我们严明党纪党规、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在我看来,党的纪律和规矩是我们立党的基石、建党的保证、兴党的源泉,更是每名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之树”长青的生命线。那么如何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积极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我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锤炼政治定力,对党绝对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对党的绝对忠诚,就会丢掉“灵魂”、迷失“方向”。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来看,一些领导干部就是从不讲规矩、不守纪律开始,一步一步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最终不能自拔,毁了前程、毁了家庭。我理解,政治上的明白是最大的明白,政治上的成熟是最好的成熟,只有政治上清醒,才能行动上自觉;只有政治上坚定,才能经得起考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坚决向中央基准和省市要求看齐,时刻紧绷纪律和规矩这根弦,干事创业、与人相处,首先想到党纪党规是怎样规定的,条例制度是怎样要求的,自觉按原则规矩办事,真正把严守纪律和严明规矩作为坚定的信念,内化成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永葆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政治本色。

二是时刻手握戒尺,始终心存敬畏。习近平总书记讲,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我认为,敬才会有所为,畏才会有所不为。缺少了敬畏之心,就会越“雷池”、闯“红灯”、踩“底线”,最终自酿苦果。因此,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必须始终敬畏法纪,牢记敬畏之心不可无、戒尺之威不可亵,在党的纪律和规矩面前不“任性”,自觉做到心中有法纪、言行合法度、办事合法规;必须始终敬畏组织,摆正理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自觉用程序规范权力、约束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必须始终敬畏群众,围绕建设“三个柞水”,狠抓“八件大事”和“十大工程”,千方百计解决城乡群众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基本民生问题,全力以赴抓好陕南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实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广大群众体会到发展变化,享受到发展成果。

三是坚守道德高线,严守纪律底线。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那么,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克心律己、锤炼定力?我觉得,就是要把党的原则当作砝码和尺子,用党的纪律和规矩丈量自己的行为,时刻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头、立在心头,经常自警自省、修枝剪叶,不可心存侥幸、任性任意,不能以身试法、逾矩撞线。就是要坚守道德高线,严守纪律底线,时时对照党章和《准则》校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处处用《条例》警醒自己不越雷池一步,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十条意见》,做到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就是要注重小事小节,从防范“小嗜好”开始,从杜绝“小意思”做起,从破除“小圈子”抓起,谨小慎微、防微杜渐,真正使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是扛起责任担当,从严正风肃纪。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从严管党治党、从实干事创业。“严”和“实”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大环境、大气候。如果守纪律、讲规矩不严不实,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形同虚设,成了“纸老虎”“稻草人”,就会形成“一人违纪、众人随之”的“破窗效应”,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领导干部来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纪律和规矩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必须严抓严管、实抓实管,尤其是要问责“廉而不勤”,亮剑“为官不为”,坚决治“病树”、拔“烂树”、正“歪树”,使纪律和规矩的“高压线”通上“高压电”,让纪律和规矩刻印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必须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追究,对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行为做到零容忍,倒逼各级领导干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让严规铁律成为一种刚性约束、让严教严管成为一种政治常态,真正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作者系中共柞水县委书记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