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斗是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的工具。木匠从墨斗里拽根细线挂到顶头,轻拉一弹,一根笔直的墨线就出现了。
曲木绳之以墨,也成栋梁之材。墨斗弹线犹如党纪国法,既是思想的方向,也是行为的边界,更是做人的底线,从古至今一直受用。
商洛历史上曾为秦国变法图强改革家商鞅的封地,法治文化底蕴深厚。商鞅变法创立一套规范而严格的选官机制,划定标准,选拔出一批忠于法纪、严于执法的“良吏”。秦代墓葬中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上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篇有官箴的竹简被命名为《为吏之道》,成为秦国官吏履职尽责的行为准则。商鞅的“治吏”思想为后世官吏弹出墨线,也成为廉政文化的源头活水。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底线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回望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严明的纪律。在党的伟大事业中,党的纪律作为全体党员及各级组织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构成了我们党的坚实根基和不可或缺的生命线。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如果把党内法规体系看作墨斗,那么党章、党规、党纪就是弹出的墨线,是党员干部日常行为的指南,自觉遵循的行动准则。党员干部要在学纪知纪明纪中严守“六项纪律”,真正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从今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87.9万人次数据分析看,当前党员干部纪法底线失守的形势依然严峻。反观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例,一些党员干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围猎”,都是从一开始的义正词严拒绝到半推半就,在“一而再、再而三”突破中思想逾矩,从而导致发生“癌变”,最终沦为阶下囚。新时期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像墨斗一般,笃行正道、持正不挠,时刻把纪法戒尺牢记于心,把纪法精神、纪法要求、纪法界限落实于行,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做到心有所守、身有所循、行有所止。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山歌》中,记录了一首描述墨斗的小曲——“墨斗儿,来也正,去也正,毫无偏向,你若有一线儿邪曲也,瞒不得他的谎。”小曲虽小,却将墨斗秉直不偏的特点演绎的淋漓尽致。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墨斗给人生弹线,时刻警醒一旦越线必成“废料”,自觉做到“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沿着纪法的墨线时时校正思想、处处规范言行,方能不偏不倚、行稳致远。(市纪委监委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