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政文苑
商洛廉洁故事 | 罗文思: 一尘不染
发布时间:2025-03-21   来源:《商洛廉洁故事》     

罗文思(1699—1788),字曰睿,号勉夫,四川合江人。清乾隆三年(1738)中举,历任白河、蒲城、商南诸县知县,乾隆十八年(1753),擢任商州知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调任贵州石阡知府。

五十四岁的罗文思又一次踏上来商的官道,一马一人一身布衣,谁也想不到他就是赴商上任的商州知州。一路翻山越岭,跨沟过河,即使身前“千峰挂飞雨,百尺摇翠微”的秦岭美景也顾不上欣赏,纵马扬鞭,飞驰电掣。此时,他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五年前在商南任知县兼洛南知县时的商州情景。

五年前,因公事常往返于州县之间,必经商州城东四十里的铜佛龛碥路,六里多长的碥路,宽不到三尺,路面尽是光滑的石头,且生满青苔,脚踩上去如踩在镜面上。路下即是丹江,秋冬水落商旅往来走江滩,春夏涨水人马都要走碥路,人马相遇需要侧身或者让路等待,稍不留神就会坠岩落水,这条路要修!明代郗元洪建于商州城外上寺坡上的商山书院年久失修,学舍狭小不足容纳众多学子,这座书院要修!商州城西十里的丹江木桥要修!商州考棚要修!荒地要开垦!农田要灌溉!……

到任后,他发现需要办的事很多,但是衙门里的银子很少,不足于展开工作,便从自身做起,节俭过日,积攒廉俸银,以备不时之需。罗文思认为,“兴学校是为国家储梁之选,意至深且远”,首先要抓的工作就是教育。他自己带头捐银280两,在东门内买来庄基地9亩,房屋16间,将建于城北上寺城的州学移至城内。又捐银120两,将原有的房屋进行修缮。经过两年移改扩建,新的商山书院建成,能够容纳商州各地的学子就读,商州教育得到很大发展,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乾隆二十二年(1757),罗文思决定了上任后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修路。他先是捐银60两,将商州城西十里的木桥改建成石桥,方便丹江两岸乡亲通行。而后他又慨然捐出自己积攒的廉俸银500两,请来工匠,组织百姓,亲自督导施工,在临丹江一边凿石壁,筑围栏,靠悬崖一侧凿石穴为屋,同时可供十多个行人歇息,历时六个多月,终于建成一条宽七八尺的骡马大道,他十余年怀抱之志终于实现。碥路修通后,往来商旅不用再涉江滩,不用再担心坠岩落水,过往者皆拍手称快,此路被民众称为“罗公碥”,并刻石立碑纪念。

在任12年间,罗文思还捐银修葺了商州城西10座年代久远、损毁严重的关卡,整修了静泉山、增建补山阁,整理了商州文庙。数次捐银多达1100多两,相当于清朝五品文官14年半的俸银。同时,还开展了整饬矿业、设立州同、劝课农桑、开渠筑堰、减轻徭役、增建考棚、编修志书等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商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他调任贵州石阡知府时,已是65岁高龄,因日常积蓄所剩无几,无力携带家眷一同前往,只好将夫人赵氏及眷属暂留商州,又是一马一人一身布衣,赶赴贵州石阡上任,直到第二年才将滞留商州的家眷全部接走。

这样的克己奉公的清官廉吏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时任陕西巡抚陈宏谋来商巡视,曾亲手为他题写“一尘不染,百废俱兴”八个大字以示褒奖。

这样的实心行实政的清廉官吏令百姓依依不舍。在他离任后,百姓为了彰其功绩,纷纷捐资出力,在静泉山、铜佛龛、龙驹寨等地建祠堂,塑肖像,每年二月初四唱大戏以示纪念。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