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政文苑
商洛廉洁故事 | 邵可立:清廉淡素
发布时间:2025-03-13   来源:《商洛廉洁故事》     

邵可立(1556—1626),字三立,陕西商州人,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上进。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举,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历任山海关兵部主事、山西省左布政等职务。

山海关是明代军事要塞,邵可立镇守期间,主持修复“天下第一关”城楼,使城防得以加固。他因镇守有功,不但官升山西担任布政使,他的雕像也与戚继光、袁崇焕、顾炎武一道,被镶嵌在山海关城墙上,教化后人,声名远播。

邵可立在担任布政使时,长期掌管大量的钱粮,却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牟取私利。他穿着简单、生活简朴。山西境内几个县每到春末夏初,干旱无雨缺水,甚至闹蝗灾,导致颗粒无收。省府每年都要划拨三、四十万两白银用来赈灾。这便给一些地方官吏从中渔利的机会,他们层层盘剥,最后用来救灾的银两却不到二、三成。邵可立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安排那些为官清廉、忠诚老实、口碑较好的官员购置好救灾物资,直接送到救灾一线,发放到灾民的手中。这样一来,省府每年用于赈灾的银两由原来的三、四十万两减至十四、五万两。仅此一项,便节省纹银二、三十万两。

明朝时官吏间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一些小官根基很深,仗着靠山为非作歹。有一天,邵可立看见一名小吏从库房出来,头巾上竟然裹着一枚铜钱。邵可立问他钱从何来,没想到这名小吏竟直接说是从府库中拿的。邵可立怒斥道:“既是库中钱,怎么能据为己有?来人,给我杖责!”谁知这名小吏不但毫无惧色,还仗着自己是按察使的亲戚,嚣张地说:“一文钱有什么大不了的,你打我两杖就行了,还能杀了我不成?”按当时的律法,这确实没法治他死罪。邵可立愤怒异常,决定杀一儆百,“一日一钱,一年几百,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光天化日之下,岂有仓鼠容身!”随即判处小吏死刑。邵可立因此得罪了按察使,但官员们中饱私囊的想法就此转变。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独揽朝政、鱼肉百姓,导致民怨甚大,文武百官惶惶不可终日,邵可立不畏权势,廉直刚断,联合朝野上下有良知的大臣,向天启皇帝朱由校上书,弹劾位极人臣的“九千岁”魏忠贤,在他的奏折中,列举了魏忠贤的种种恶行,其中不乏有招兵买马、企图谋权篡位的大罪。但魏忠贤早已经将皇帝蒙蔽,他略施手段就打消了皇帝对自己的怀疑,又伺机对邵可立等人进行弹劾,他用对待皇帝不敬的理由,将邵可立等人革职。邵可立被革职后,并没有心生怨念,毅然踏上了返乡的道路。魏忠贤企图置邵可立于死地,派遣心腹去暗中调查邵可立的言行和行李,希望发现邵可立“怨天尤人”“咒骂朝廷”、甚至是贪污腐败的证据。可是,邵可立一路行为端正,行李更是除了贴身衣物以外什么都没有,连魏忠贤的几个亲信看到都说,幸好没有当面搜查他的行李,不然多自找无趣啊!

在位时的邵可立,始终保持着当官为民的本色。回归故里后的他,更是注重与民为善,对拖欠粮银赋税的赤贫百姓,常常赠予自己的薪俸和田租。天启四年(1624),商州遭灾,颗粒无收,百姓面临百年不遇的大饥荒,邵可立得知后,多方筹措粮食,并带头劝募,设立粥厂,大量施粥赈济抚恤百姓。邵可立散尽银两,看到灾民仍是缺吃少穿,他手捧明熹宗赐予的金带思索再三,“此乃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还有什么比老百姓的性命更重要啊!”最后,他毅然将皇帝授给的金带捐出,救济灾民,他的种种善举帮助全县人民渡过了难关。

邵可立为官清廉,家居淡素,崇祯皇帝亲赐“干将莫邪,国之利器”匾额,今藏于商洛市博物馆。清康熙皇帝慕其贤名,赠授金匾予以褒扬。因为他一心为民,淡素本色,被奉祀于商州乡贤祠。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