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禧翰,字通衢,湖北武昌人,光绪三十年(1904)出任洛南知县。在任期间,他关心群众疾苦,带领群众致富,同时秉公办案、为民做主,深受百姓的称赞。
丁禧翰到洛南赴任时,不乘轿子、不坐马车,便衣步行,当洛南众吏出城远迎时,他已悄然入城。第二天,下属官员约着一起来到府上拜会他。这时丁禧翰趁机拿出了一幅画,画上是一只大猫,他说:“有个知名画家擅长画虎,送了我一幅画,我请大家一起欣赏欣赏。”在场的一些人说简直就如真老虎一样,纷纷称赞丁禧翰有眼光,也有人说它是一只猫,而不是老虎。丁禧翰当场没有表示什么,但那些说是老虎的人,都被丁禧翰调离要职,而直言似猫的,都进行了重用。“啼笑猫虎官”的典故,从此流传下来,官场上阿谀奉承、谗言献媚的风气大为改观。
光绪三十年(1904)的一天晚上,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停地飘落着。他和两名衙役去县郊走访民情。路过一农户亮着灯光的窗户时,忽听屋内传来“翻啦,要翻啦”的声音。丁禧翰以为屋内有人赌博,就命衙役责令其开门,可这家农户听到大声呵斥,以为是盗贼来了,坚持不开门。万般无奈之下,他让随行人员破门而入,结果闹了一场误会。原来,屋内的夫妻二人正在做豆腐,“点浆”后,沸腾的泡沫将要翻出锅外,夫妻二人因此喊出了声。弄清了事实真相,他立即向主人道歉,并付了修门的钱,还夸奖他们勤劳的品格。知县知错即改的消息,一时间被传为美谈。
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省城遇会,华阴知县当面调侃丁禧翰,戏称洛南人蓬头垢面、衣不蔽体,像要饭吃的。丁禧翰羞愧难当,归来立即派人引进棉种,于灵口一带试种,并亲临田间作业,一而败,再而成,开启了洛南种植棉花的先河。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又发展养蚕业,丁禧翰的夫人领着府内吏属女眷,带头学习养蚕技术,从而带动和促进民间养蚕业,一时间,洛南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引来外埠南阳一带的商贾,纷纷前来收购蚕茧。洛南县城的缫丝作坊、丝线铺面也应运而生,为洛南县创造了不少的税收。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丁禧翰就巧妙地化解了一起婚姻纠纷。一位住在孤山乡的王姓农民,状告石门镇卢家岭的吕月升把他的妻子卖给了孤山乡的赵某。丁禧翰接到此案后,没有进行严刑逼供,亲往孤山乡和石门镇调查取证。通过对原告被告个人、家庭、邻里的走访,弄清了事情真相。原来,王某外出八年,杳无音讯,家中妻子和孩子长期无人照料,难以生活,妻子以为王某已经离世,就请求亲戚吕月升穿针引线,帮忙寻觅一位诚实可靠的当家人。就这样,吕月升做媒,让王妻嫁给了孤山乡的赵某。他在大堂公开审理,当众宣布吕月升无罪。但考虑原告的损失,让赵某补偿给原告40贯钱,了断了这桩纠纷案件,使其有了结果。此后,凡是见到他公开审案的人,都称他是一位难得的好官。
丁禧翰在洛居官三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丁内忧(母丧)去”,临行时“亲挽车,未费洛南丝粟钱粮、一夫一役”。丁禧翰去后,洛南人民在县城西稍为他树起“去思碑”,又在旁边增置碑楼,人称“丁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