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成(1907—1985),陕西柞水人,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第四、五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被聘为《中医辞典》外伤科编写组顾问、陕西省战略中草药顾问、商洛地区中医学会名誉会长,历任柞水县医院副院长、柞水县中医医院副院长等职。
王家成祖辈以农为生,家境贫寒,他的父亲给地主家当长工,一次失足跌落悬崖骨折,无钱医治终落下残疾,全家的生活失去依靠,日子更加困苦。年幼的王家成被迫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长年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但仍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日子。后来打工摔断了右臂和腕骨,无钱治疗,他的右肘终生弯曲畸形,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两代人的苦难遭遇和艰苦经历,使他少言寡语,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学习骨伤医术。18岁那年,他开始拜师学医,由于不识字,困难重重,但他勤学好问,持之以恒。为寻找草药,他踏青山、步莽林,涉水攀崖,披星戴月。为准确识别药性,总是亲自闻味尝性,经常发生头晕恶心、口舌发麻等中毒症状,却从不放弃。经长期实践,终于掌握了近百种草药的特异性能和用法,开始为村民医伤治病。不论白天黑夜,他随叫随到,从不索取报酬,因此他的名声在全县广为传播。
63岁那年,王家成受聘到柞水县医院,成立了以他为主的骨科科研组。他以简易独到的正骨术为主,外加小夹板固定,治疗各种骨折,同时草药外敷,活血散淤,消肿止痛,促进骨伤愈合。他研制的“龙腾须片”配方,治疗骨折延迟愈合、通过临床验证,治愈率达96%。7年间,骨科组接诊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患者26000余人(次),绝大多数是骨折和风湿病的患者。而且他治病不分尊卑贵贱,一视同仁,病人也都把他当亲人看待,康复的病人每每拉着王家成的手,激动地无以言表,他总是憨厚一笑:“没啥,没啥!”有的患者病好之后特地送来礼物,他除把礼物退还外,还不高兴地说:“使不得,使不得。万万莫要这样。”有时忙得不可开交,忘了吃饭,老伴说:“你还要命不?”他仍是憨厚一笑:“没啥,没啥!”
40多年的骨病治疗经历,使得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名气也越来越大,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院内病床和草药供应不足。王家成和医院领导商量,“病人大老远来一次不容易,先在院外设家庭病床,让他们全部住下,我抽空去帮他们看看。”随后又亲自带人上山采挖草药。就这样,他上班时在医院工作,下班后又到院外病房检查、治疗,直到半夜还不能休息。日以继夜的工作,使他身体逐渐消瘦,气喘病复发,自己一边吃药打针,一边仍坚持医伤治病。医院的工作人员劝他在下班后多休息,不要再到院外病房去,他指着心口说:“这里惦记着哩!”
王家成一生之中两次受到国家党政领导人的接见,其中一次在北京参加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周总理握着王家成的手亲切地说:“你是草医,而且懂得接骨,用手法复位,上小夹板,外敷草药治骨折,真是了不起啊!你要继续发挥中草药作用,为人民作出新贡献。”王家成没想到周总理竟然那么的了解自己,他听着总理那充满深情的寄语,望着总理那慈祥的面容,一时间热泪盈眶。有千言万语要向总理说,但只噏动着嘴唇,半晌,才双手握住总理的手:“我……我要……多干!”
多年来,他一边为人民群众医伤治病,一边提高医术、研制药剂,由他研发的“盘龙七”药酒效果良好,广受骨伤患者欢迎,“盘龙七”药酒也和小夹板接骨法一起,被列为“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