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政文苑
商洛廉洁故事 | 白光德:严于律己
发布时间:2025-04-22   来源:《商洛廉洁故事》     

白光德(1896—1966),陕西镇安人,中共党员,历任村互助组组长、村主任、农业合作社主任、公社副社长、大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白光德自幼家贫,一生致力于改变家乡面貌,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治坡造田,修建水渠,取得了优异成绩。1956年起先后6次出席县、地、省及全国劳动模范大会,是镇安县治山治水的模范人物。1958年,白光德被推选为全国群英会代表,在北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6年,白光德担任升坪大队农业社副主任,升坪大队位于普陀山间,95%以上是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很低,吃水也很困难。白光德认为,要想拔穷根,首先得解决水的问题。经过实地考察后,他提出延修渠堰、改田造地的主张。于是,他带领群众治水、治土、治山。没有技术人员,他就利用平时积累的经验摸索着施工;没有爆破物品,他请来一位会配制炸药的石匠当师傅;没有钢钎锤子,就用耙齿斧头代替;工具短缺,就用硬木头和葛藤代替铁橇和铁链,用构树皮扭成粗绳抬石头。他同社员一起冒着大雪奋战45天,建起45亩坡式梯田,综合治理了五架山的104条沟,兴修涝池58个,蓄水灌溉,基本做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当年就使玉米亩产由原来的50多公斤增长到150多公斤,粮食产量大大增长。1957年,升坪大队向国家交售余粮1.5万余公斤。

大队的粮食产量上去了,他却从不往自己家里多拿一点,家里孩子多,所以粮食总是不够吃。1961年春天,政府见他家缺粮,总是以菜汤度日,便供给30斤销粮,全家人很长时间没有闻到粮食的香气了,看到那么一大袋子粮食,高兴不已,妻子就对白光德说:“娃们连日来都喝的稀菜汤,今天终于可以吃点粮食了,下午我就去磨面,晚上给老人和孩子做点馍馍。”白光德面露难色说道:“这么一点粮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村里还有好多人家严重缺粮,眼下正值播种时间,我准备把这些粮食作为生产队的种子用。这样就能多收些粮食解决更多人的饥饿问题。再说了,咱吃着馍馍,好多人还在挨饿,我更吃不下么。”妻子沉默许久,留下两行眼泪,她知道,白光德是党员,心里永远装着乡亲们,她必须无条件支持。一心为公的白光德将这点销粮全部用作了生产队的种子,秋天大队因此多收了粮食,更多人吃上了饱饭,还完成了全队公购粮的入库任务。

白光德一生清正廉洁,从不占国家、集体、群众一分钱的便宜。在兼任和平乡副乡长领导土地改革的4个多月中,他自带粮菜在群众家搭伙,连乡上规定补助的生活费也不领取。兼任公社副社长时,他不吃群众派饭,即使工作到很晚,也坚持赶回家中吃饭。

1966年8月,白光德积劳成疾、因病去逝,没剩下一点存款,身后仅留下两间破瓦房及几把锄头、铁棍,但其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共产党员本色,永远启迪、教育着后人。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