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有(1925—1981),陕西丹凤人,195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丹凤县马炉村互助组组长、农业合作社主任、马炉大队支部书记,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省贫协副主席,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1981年病逝,终年56岁。
1950年2月,刘西有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由穷变富”和“穷则思变”的号召,决定把村里8个光棍汉子组织起来,成立商洛第一个变工队。他的号召得到了大伙的响应,可人组织起来了,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劳动工具。为不影响开春大干一场,他和一个好伙伴顶着料峭的寒风,步行到百十里外的赵川铁矿背矿石。在赵川,他俩以换工的方式起早贪黑,用20多天的时间换回了87斤生铁,于月底赶回家乡,以同样的换工方式把毛铁打成了12把一尺长的虎牙镢。这年春天,刘西有的变工队肩扛12把崭新的镢头,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要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刘西有的变工队,开始逐步转为互助组。到1954年冬天,互助组发展成15户的初级社,刘西有带领大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乱石堆中修田造地,同时对全村的山水田林路进行规划,开始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粮食产量翻了一番。195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行业群英会,刘西有代表马炉大队光荣地出席了会议,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为马炉大队签发了国务院奖状,刘西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十二把镢头闹革命”成为他带领乡亲艰苦创业的高度概括。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刘西有按制定的发展规划,着手封山育林工程,要让“高山戴帽,荒山变绿”。为此,他号召党员有“党员林”、青年有“青年林”、妇女有“三八林”,并亲自选定地点,以点带面,仅十年时间,就让全大队70%的荒山得到了绿化。1971年春,刘西有再次提出了“要让经济林缠腰”的构想,他从芋家山的老表家挖了30株山茱萸树苗分给13个生产队进行试栽种。试种成功后,为解决山茱萸树出苗难的问题,他根据“山茱萸种子只有鸟儿吃后再拉出来才能发芽出苗”的传闻,反复琢磨,试用畜粪浸种的办法,终于育苗成功,解决了山茱萸大面积种植这一大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马炉村成为全县山茱萸基地,被誉为“绿色银行”。
多年的辛勤工作,刘西有的身体已不堪重负,累出了许多病。1981年,刘西有最后一次住进了医院,极度地疼痛让他一次次昏迷,病入膏肓的他仿佛一盏熬尽油的灯,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
有天下午,丹凤县委办的同志前来通知刘西有,“明天地委李书记要来探望你,有啥需要组织解决的问题,可以当面提出来。”送走了县委办的同志,儿子央求他:“马上就要高考了,我的情况不一定能考上大学,明天李书记来了,你把我的工作问题给他提出来。”刘西有听后没有答应,他说,“我的病已经给组织添了不少麻烦,再不能给组织提要求了。”刘西有的话让儿子哭了起来,妻子见此也帮儿子说:“娃的腿有残疾是实际情况,要是他身体好好的,咱就不会给组织提要求,娃将来要是没一碗饭吃,咱咋对得起娃的亲生父母。”原来,刘西有这个儿子是好朋友老屈因为一个“善意的约定”过继给他的,从小就深受刘西有的疼爱,听了妻子这一番话,刘西有沉默了半晌,说:“我知道了。”
第二天上午10时许,李书记一行来到了刘西有的病床前,询问了刘西有的病情后,问道:“老刘,你为党工作了大半辈子,家里还有啥困难?你本人还有啥要求?”刘西有用微弱的声音说:“我一个大老粗农民,党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感谢组织,没有……没有啥要求。”送走了李书记一行,儿子哭着问他:“为啥不提我的工作?”刘西有说:“我是党教育培养多年的党员,咋能给组织提要求?你甭担心,我已经给你准备了几把镢头,坡上栽满了山茱萸树,以后你的生活没有多大问题。”刘西有的做法,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无法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也就慢慢地理解了。
这就是踏实干事、清白做人的刘西有,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为家人留下了历久弥新的优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