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运,1936年12月生,陕西泾阳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陕西仪祉农校,当年被分配至柞水县工作,直至1997年4月退休。199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被评定为有贡献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一开始,李兴运一直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后来,因为他工作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组织上任命他担任柞水县银铅锌矿厂厂长。柞水银铅锌矿是一个低产矿场,加上社会原因,产能一直上不去。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柞水县,李兴运敏锐地察觉到,这是让银铅锌矿厂产量实现突破的重大机遇。为了提高采矿效率、实现矿山的产能提升,他照着书本开始自学找出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四处打听,找老师、找师傅、找行业专家请教,最终琢磨出一套新的采矿技术——“规则房柱法”,并绘制了《规则房柱法采矿图》,亲自带领34名工人在矿洞里打眼、放炮、架矿柱、拉车子,手把手把技术教给矿工们。他身先士卒,带头劳动,激发了全矿职工的生产积极性。1979年,共生产银铅矿石1425吨,产值17.81万元,实现利税5万元。1980年,他对铅锌地质、岩层作了进一步科学分析,推出“采用柴油机组发电、风钻打眼、矿车运输、机械化通风”的半机械化生产流程。他带领60多名职工日夜奋战,不到5个月时间完成了改建工程。投产后,产量、产值、利润翻了一番。
经过对市场进一步考察,李兴运发现出售金属原料的利润远大于矿石原料,于是他就萌生了兴办银铅选矿厂的设想。可那时,企业刚刚步入正轨,很多人看着稳定的收入,不想冒险。他一一解释做工作,打消了大家的顾虑。1984年,他带领职工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然后筹集资金、购买设备、兴建工厂,于1988年建成日处理矿石300吨的银铅选矿厂。当年处理矿石14万吨,向国家提供铅金属4000吨,银金属4.5吨,锌金属1000吨,使矿山产值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实现利润410万元,上缴税金165万元。
市场的变幻总是风云莫测。1991年后,铅锌市场整体下滑,面对风险挑战,李兴运又带领全矿职工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电铅、水泥、铜、矿山机械、塑料管材等新产品,并兴建日处理矿石175吨的铜选厂。为了降低企业成本,他白天和工人一块采矿挖矿,投身生产实践,晚上学习《岩石矿物学》《采矿学》《井下采矿技术》《选矿工艺学》等专业知识,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积极探索制定矿厂、生产线的建设方案,实现了通风井、高山水库供水、管桥隧道、尾矿库、厂房等项目的自我设计施工、改建扩建。1992年,实现产值2280万元,利润280多万元,同时节约资金近百万元。
李兴运长期担任企业负责人,在工作中创造了上亿元的产值,上缴利税4700余万,节约资金近1000万元,解决了几百人的就业问题,但他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厉行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道德标准,保持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从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谋求过一点私利。1988年,柞水县政府给他兑现了4.3万元的合同奖,他全部上交给了国家,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