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珍(1937—2024),河南太康人,196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先后获得“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十杰扶贫状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三秦楷模”等140余项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1年秋,24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林学专业毕业。她与爱人一起放弃了省里的工作,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商南县工作,她被分在了林业站。她受领的第一个任务是开展林业普查,需要在层峦叠嶂的秦岭山里摸清林业数据。第一次下乡调研,她住在一位大娘家里。大娘说,山里很少来女干部,大学生更是“稀客”,要给她最好的款待。大娘用家里仅有的两个鸡蛋给她下了碗鸡蛋挂面,可大娘一家人却蹲在角落里吃着酸菜糊汤,没有油,也没有盐,大娘握着淑珍的手说,亏待了你这城里来的娃娃,没有好东西给你吃,淑珍望着大娘那双黑瘦的手,说这是自己这一生吃的最难忘的一顿饭。从那时起她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学,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张淑珍全身心地扑在商南的沟沟岔岔,一边整理普查资料,一边梳理商南经济树种,寻找农民增收的方法和途径。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淑珍在下乡时发现了几株野生的茶树,便萌生了种茶致富的念头。1962年春节,时任县委副书记梅光华到农林部门看望农技干部,张淑珍对他提起了这个想法,梅书记说自己在安康工作时,当地的群众就在种茶卖茶,鼓励张淑珍在商南勇敢地尝试。从此,张淑珍找到了带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最优答案,踏上了南茶北移的艰辛之路。
商南位于北纬33度,历史上并不产茶,商南能跨过这条300多公里的栽培临界线吗?她决心试一试。随即托人从外地买回10公斤茶籽播在苗圃里,从生根破土到露出尖小的嫩芽,她如同照料婴儿一般细心,结果移栽后全部死亡,她不服输,年年种、年年栽,却年年不成功。有人不理解,有人说风凉话,说城里的娃娃啥也不懂,就会吹牛。她不甘心,顶着各方压力,翻山越岭,披星戴月,采集土壤进行分析,记录整理了200多万字的资料,最后提出了点播的思路,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1970年的春天,她悉心培育的2分茶树苗圃终于长出了茶叶,经手工炒青,收获茶叶3斤8两,为“商南无茶”的历史画上了句号。自1971年开始,商南县大规模种植茶树,张淑珍不断探索茶叶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商南茶相继推出了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五大类多个品种。全县共建茶园25.5万亩,可采摘茶园20万亩,年产茶叶8000吨,产值达12亿元,茶叶种植大户6200户,遍布全县10个镇办108个行政村12个社区,实现了“人均一亩茶”,人均增收5000元。
张淑珍带领商南县的茶事业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却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由于工作拼命和长期劳累,1989年,张淑珍和老伴相继查出来癌症,后来老伴因病去世,临终时叮嘱张淑珍:“我不能陪你一起种茶了,这辈子你就认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种茶树。”经过治疗的张淑珍,病情好转后再次回到茶山,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上。如今,商南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产业脱贫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
一个人、一棵树、一辈子、一件事。张淑珍用一生的辛勤耕耘和真情奉献,实现了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张淑珍用跨越世纪的坚守,实现了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好日子的承诺,她也成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心怀理想、情系群众、我将无我的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