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先发(1944—2011),1965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先后在商南县耀岭河公社、永青区,县乡镇企业局、农业局等单位工作,曾任商南县乡镇企业局局长、县农业局局长。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每次接到组织的任命通知,他都不讲条件、不问原因,从不叫苦叫累,打起背包就走。他工作在偏远的大山里,商南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都留有他的足迹,提起商南的角角落落,他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山里交通不便,进出山全靠走,从他工作的耀岭河公社,步行翻过四座大山,渡过丹江河,才能到家。他经常穿上家里打的草鞋,再用葛藤捆住,拄着棍子,从耀岭河公社往家走,一走就是三两天。等到每年春节前后,大雪封山,村民出山办事,采购农副产品及生产生活物资更是困难。吕先发没有退缩,他发动干部和村民靠人力开山修路,历经艰辛,硬是在重重叠叠的山里开辟了一条路。1981年2月,从耀岭河通往山外,一条长达25公里的简易公路修成通车,沿路的乡亲们欢庆不已。
“只有当一名清正廉洁的党员,才能为党、为人民多做工作。”这是吕先发1986年手写的个人“党员评格自我总结”里的一句话。1988年,他从永青区区委书记调任县乡镇企业局局长,负责全县100多个乡镇企业的发展,手中掌握着不少的扶持资金,有很多企业负责人找他帮忙,有的送土特产或现金给他,都被他拒之门外,他说:“只要符合政策的,你不找我也会给你办理,不符合政策的,一分钱也不会给你。”在他的领导下,全县乡镇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2年达到了300余家,至今仍有很多企业家感恩他怀念他,都说他是一位清廉的好局长。在单位的选人用人上,他始终把德才作为唯一标准。有的同志为表达感激之情,给他送几斤茶叶,实在推辞不掉,他都按价付钱。
1993年2月初,他到县农业局任局长时,单位经费十分紧张,还欠了不少账。他带头号召过紧日子,单位的每一分钱他都恨不得掰两半花,办公用品能省就省,扫帚、灰斗坏了,修修补补继续用,他常给大家讲国家的钱一定要省着花。他对自己更是吝啬,到县上汇报工作、镇村办事,从不坐汽车,总是骑自行车。就这样,他用了3年的时间还清了单位的债务。
商南县人多地少,尤其是丹南山大坡陡,当地农民到处找“田”,忙活一年,到头来吃饱肚子都难,他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有余粮,成了他朝思暮想的问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通过调研走访,认识到不仅要向土地要粮,更要向良种和先进农业技术要产量,改良种子、科学种田是关键。他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县大力推广玉米、小麦、土豆等优良品种,重点实施玉米“规范间套、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县农业局在每个乡镇都搞起了试验,他天天奔走在田间,指导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良种和“三项技术”的推广,全县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当地群众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由于子女多,老伴儿很早就从企业下岗,家里日子一直不宽裕,他自己也舍不得乱花一分钱,黄胶鞋、蓝色中山装、黑色的确良裤子是他四季不变的行头。有一次他去甘肃开会,因为这一身打扮,差点儿被拦在会场之外。工作几十年,仍然没有自己的住房,当年从种子公司的平房搬到农业局40多平米的单元房时,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帮忙搬家的同事说,这些都破成啥了,扔了算了,他却说:“这些老古董,有感情呢!”一用又是好多年。
2011年11月,吕先发同志去世,此时他住的仍旧是40平米的房子,留给相濡以沫老伴儿的,除了仅有的160元存款外,还有满满两抽屉的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