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商南深入贯彻中省市纪委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以探索健全纪检监察“五个五”长效机制为突破口,狠抓各项机制建设和责任落实,持续正风肃纪,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力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机制创新,狠抓责任落实。按照“责任落实”长效机制建设的目标要求,及时对《商南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形成党风廉政建设“5 3”工作法,即通过建立“清单明责、台账履责、定期督责、从严追责、年度考责”5项制度,强化“监督、执纪、问责”3大保障,确保“两个责任”在各级各部门落地生根。先后召开县纪委全会和政府系统廉政工作会议,扎实部署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各级党委(党组)签订2017年目标责任书,夯实工作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追赶超越”季度考核点评内容,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对一季度考核排名末位的33个部门单位负责人实施集体约谈,传导压力,激发干劲。印发《关于规范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纪实手册管理工作的通知》,及时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规范填写主体责任纪实手册和约谈提醒手册,“两个责任”落实实现痕迹化管理。
从严正风肃纪,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深入推进“正风肃纪”长效机制建设。结合党员干部纪律作风建设实际,在全县开展“严纪律、明规矩,提士气、聚合力”主题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纪律规矩、思想作风、精神状态、工作合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3 1 5”监督检查模式,紧盯重要节点,紧扣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干部纪律作风和重点工作落实,常态化明察暗访,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3起、处分14人,查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51起、处分53人,党内问责29案40人,领导干部问责6案6人。聚焦“三个助力”,加大对扶贫、环保、市场领域的监督执纪问责,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74起、环保领域违纪问题19起、市场领域违纪问题2起,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了解41起,党政纪处分54人。
践行“四种形态”,加大执纪审查。坚持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持续加大执纪审查力度,着力推进“执纪审查”长效机制建设。规范运用“四种形态”,合理区分违纪问题的不同情形,今年以来,全县共处置问题线索267件,实施第一种形态162人,立案审查110件,结案93件,处分94人(其中纪律轻处分80人、重处分13人、移送司法1人)。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制定了《商南县问题线索规范管理处置暂行办法》《商南县规范谈话函询工作暂行办法》《商南县受处分人员回访教育制度》等审查审理相关制度,完善执纪审查通报曝光制度,实行“四种形态”月分析、季通报制度,合理运用容错纠错机制,提升了执纪审查的质量和效果。
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启动政治巡察。认真贯彻巡视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巡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根据省市工作部署,县委及时成立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抽调了工作人员,组建了机构。制定了巡察工作《实施办法》和任期全覆盖《工作方案》,组建完成全县巡察工作人才库。根据县委工作安排,成立6个巡察组,4−6月份,完成了六个部门单位首轮巡察工作任务,共发现问题172个,其中需要整改问题108个,主要问题线索64个。近期,已将巡察结果向被巡察单位进行了反馈,目前正在筹备启动第二轮巡察工作。
强化宣传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坚持月通报、季度综合分析制度,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报道工作,今年以来在县级以上媒体发表宣传稿件150余篇,营造了浓厚的廉政氛围。编发了《党风廉政建设学习资料汇编(三)》和《商南县警示教育案例选编(二)》,丰富了全县党员干部的学习内容,扩大了廉政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利用廉政大讲堂、纪检监察网、手机报、鹿城清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编发“廉政手机报”30期,发送廉政信息100多条,利用公众号推送微信信息40条,举办廉政大讲堂10期20个专题,培训科级干部800余人。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塑家风”活动,收集征集优秀家规家训和乡规民约10条。在10个镇(办)、13个县直部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示范镇(办)和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严格监督管理,狠抓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深入推进“纪检干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下基层培训模式,组织开展了全县纪检监察组织负责人述职评议暨业务培训会。认真落实上挂下派、跟班学习和协作区办案制度,深入开展“纪检监察业务提升年”活动,全面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综合能力和业务素质。制定印发《商南县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办法(试行)》《商南县纪检监察系统科级干部述责述廉办法(试行)》《商南县纪委监察局全员考核办法(试行)》等规定,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管理。落实鼓励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评先评优、提拔重用、关心关爱等措施,激发纪检监察干部活力。积极推行纪检监察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轮岗交流等动态管理制度,激发工作热情,强化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