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到医院看病得耗大半天,有时候一天还不够,第二天还要来,现在1个多小时就看完了,药也开出来了。”商南县群众对医疗领域集中整治带来的变化由衷点赞。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商南县纪委监委紧盯医疗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开展精准监督,推动县卫健、医保等职能部门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效。
面对山区急救资源分散、响应不及时的难题,县纪委监委主动靠前监督,将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纳入重点监督清单,建立班子成员“一对一”包抓机制,通过“蹲点式”调研、“清单化”督查,督促县卫健局构建全域覆盖、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急诊急救新体系。
“前阵子我父亲在家突发心梗,村里联络点的村医5分钟就到了,还同步联系了镇里的急救分站,救护车18分钟就赶到了,比以前快了近40分钟!”清油河镇团坪村潘恩生的这番话,生动反映了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推动下,商南县卫健局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建立以县医院为中心、4个镇急救分站为枢纽、9个片区联络站为支点、128个村(社区)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急救网络,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和人力。同时,县纪委监委持续跟踪智慧急救模式建设进度,推动建成全县统一的院前急诊急救调度指挥平台,全面推行“上车即入院”服务模式。全县21辆救护车全部接入指挥平台,实现系统智能就近调配车辆,“120急救”与县医院急救中心双向实时联通,专家医师通过车载视频设备联动保障现场急救。今年以来,全县急救出车768次,就地抢救急危重症患者145人,成功转诊651人。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县纪委监委通过查阅台账、实地走访、回访群众等方式,推动县卫健局构建完善的慢病管理体系。在医共体总院成立慢病管理中心,选取4个镇12个村(社区)开展试点,组建由县级专家、镇卫生院医生、村医共同参与的家庭医生团队,为"三高六病"等重点人群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现在田医生每月都来家里给我测血压,县医院的专家隔季度还会来卫生院坐诊,上次我的用药方案就是专家调整的,再也不用折腾去县城了。”群众戴玉祥展示着手机里记录每次检查数据和用药指导的电子健康档案,满意地说道。
县卫健局创新推行“筛-防-诊-治-管”一体化服务模式,整合县、镇、村三级医疗和公卫资源,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等措施,累计完成慢病患者管理档案21584人。县纪委监委紧盯质量管控环节,督促建立完善随访制度和质控体系,通过抽查随访记录、上门核实访视情况,推动早期精准干预落地见效,群众对慢病管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6.8%。
针对群众反映的“在镇卫生院做的DR到县医院不被认可,重复检查多花近千元”等问题,县纪委监委将医疗资源共建共享作为监督突破口,通过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落地落实。在监督推动下,县卫健部门制定《县域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明确互认项目、条件、范围、规则和质量控制标准。县纪委监委定期检查医疗机构质控小组履职情况,核查质量督查记录,确保互认工作规范运行。目前,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计中心分别通过验收检查检验项目195项、127项、117项。
“上次我在镇卫生院做的血液检查,到县医院直接能用,不光省了100多块钱,还省了2个小时时间。”过风楼镇群众王庆晓的切身感受,道出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带来的便利。县纪委监委驻县卫健局纪检监察组聚焦重复检查、变相收费等问题,通过查阅收费台账、走访患者,督促对市级及以上质控通过的检查检验项目实行全县无障碍互认。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出具互认报告27.15万份,累计为患者节约费用666.04万元。
此外,县卫健局打破片区限制,整合县域资源,成立县级心电、影像诊断中心,由医共体总院统筹负责全县相关诊断工作,建成县镇影像“一张片”,推动村级心电“一张图”试点,实现心电图像远程传输、疑难病例实时会诊。截至目前,总诊断例数达6538例,共为群众节约资金50.92万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经济的医疗服务,切实守护了群众的“看病钱”。
“通过精准监督推动医共体建设,在急诊急救、慢病管理、医疗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更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医疗领域集中整治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商南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