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9时许,67岁的镇安县云盖寺镇岩湾村杜永花老人早早地来到了村委会。今天,她将代替儿子完成一项光荣的“使命”。
杜永花拉过一个凳子,和200多名乡亲一起坐在村委会广场上。不一会,岩湾村“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促脱贫”誓师大会正式开始。会上,镇安县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宣读了《移风易俗倡议书》和《移风易俗承诺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亲朋邻里100元,至亲不超200元’……”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字眼,直达杜永花老人的心坎儿。此时,云盖寺镇镇长王传文大声问道:“觉得人情礼往经济负担重的请举手!”杜永花和乡亲们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
宴席名目繁多成陋习 人情负担不堪言
陕西省镇安县,位于鄂秦之首、林楚之尾,自古就是多民族宜居地,独有的地域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其容雄秦秀楚于一体,汇南北文化于一身,但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千百年来就有“前门迎客、后门借钱”之说,也就是说镇安人好客也好面子,借钱也不能慢待客人。崇尚礼仪,重视人情是广大群众的公序良俗,承载着文明道德。然而,结婚、过世、乔迁、开业、升学、祝寿、满月、住院等各式各样的办事名目和宴席却泛滥成灾,让很多村民苦不堪言。
“在农村,过红白事花费钱财往往显示了主家的身份和家势,过一次红白事一般都要花费几万到十几万元,有的户为了争面子比排场借钱办事、债台高筑,比如我村五组有一户给娃结婚借了六七万,债到现在还没有还清。”云盖寺镇岩湾村村长汪先军说。
“我们农村,在名目繁多的人情礼往,对大家是一种压力,有做满月的、搬家的、建房的,更甚者还有过36、48生日的,项目不断增加,群众有限的收入根本抵不住人情支出,去吧,没有钱;不去吧,大家都去了,不去面上不好看。”云盖寺镇岩湾村村长尹登龙说。
杜永花告诉说,她唯一的儿子之前出了车祸,导致左手残疾,让原本母子相依的生活更加艰难。虽然是村上的贫困户,但每年人情礼往还得花4000多元,如果能刹住这股风,礼轻了,她娘俩的经济负担也就轻了。
杜永花家住农村面临的窘境,在县城的很多党员干部也感同身受,纷纷表示,过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人情礼重,一年的工资都不够送礼。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作为包扶干部的他们发现很多贫困群众因过高的人情礼苦不堪言,甚至有些群众因人情礼重而返贫。
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 党员干部做示范
近年来,该县将推行农村新型红白理事会制度,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全县每个村组建一个组织、增添一批设备、配备一班人马、完善一套制度,充分发挥村干部与群众接触密切、号召力强的优势,推举由村支书或村长为理事长的村级红白理事会组织,注重吸纳农村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正公道、具有红白事办理经验的退休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能人大户为成员。按照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执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每村购置同时可容纳100人以上人同时用餐的桌凳、炉灶、餐具等设备,实行出入库登记制度,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制定章程,明确规定对搬家、子女上学、小孩满月、病人住院生日做寿事宜原则上不许办,减少送礼名目、减轻群众负担;在宴席标准上制定了不超过200的接待标准,推行用自产酒、用10元以内烟以及“光盘”行动,减轻奢侈浪费。在随礼数额上,倡导村民们亲朋邻里随礼100元以内、至亲随礼不超200元,严格杜绝相互攀比、抬高礼金的不良倾向;在程序上控制申请办理、会议协商、制定方案、上报备案、事前准备、组织操办、财务监审、总结回访“八步”运行程序,达到了一条龙服务。
刚开始推行时,很多群众不理解认为“你都大办了,现在轮到我了不让大办了,我之前赶的人情礼不就打水漂了”,后来村干部、党员首先带头做,通过简办几次红白事后,通过算账对比的方式,用事实说话,让群众明白成立红白理事会的好处和实际意义,这样群众慢慢的就接受了。
“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是对群众办的一件大好事,今年嫁女儿,本来我们自己办要花4、5万元的,红白理事会给我们支持着,不用到处借家具,我才花了一万多元,又省钱又漂亮。“群众蓝茂俭如是说。
强化监督执纪全过程 正风肃纪成震慑
红白理事会制度还特别强化了全过程监督机制,一是加强事前监督,严格农村红白事审批,防止小事大办和超范围办的现象发生;二是事中监督,实行包村干部参与制,防止超标准接待和浪费现象发生;三是加强事后监督,实行镇纪委备案制,对置办的每一起红白事建立《工作记录》《受理登记册》《回访登记册》等完整资料;四是加强群众监督,公开程序、设立举报投诉电话,防止因办事、酬谢而产生新的人情腐败。
同时,该县纪检监察机关抓住关键节点,“瞪大眼睛”“伸长耳朵”,加大明察暗访、监督检查和执纪审查力度。对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追求奢华、大操大办、借机敛财、铺张浪费以及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以“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坚决刹住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不良风气,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民风社风。
“高峰镇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刘明秀违规操办女儿婚嫁事宜,收受非亲属关系人礼金9450元,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被责令退回违纪资金。”这是镇安县纪委查处的一起典型的违规操办婚嫁事宜案例,并在全县通报,反响较大,使各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深刻教训,认真遵守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有关规定,强化自我约束,带头移风易俗。
“一约四会十条”全覆盖 清风正气润乡村
今年以来,该县又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促脱贫”活动,创新推出“一约四会红十条”制度,旨在解决群众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讲排场、搞攀比等导致群众负担过重而致贫返贫问题,引导全县干群移风易俗,建立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镇安县云盖寺镇纪委书记白宗涛介绍,过去有关移风易俗规定只针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这次的“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促脱贫”誓师大会,就是要将其触角延伸到农村每家每户,既要遏制餐桌上的浪费,又要刹住人情礼往的腐败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文明新风尚。
据了解,目前,镇安县在所有建制村(社区)健全并完善村规民约,全面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喜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并制定铁规“红十条”(即“一约四会红十条”),提倡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或不办。同时,加强县纪委、民政、扶贫、公安等部门的联合监管,并充分发挥镇纪委以及村(社区)监委会的监督作用,积极引导全县干部群众建立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让乡风民风美起来、清起来,真正开创“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