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都寒冬腊月了,你看我们这生意冷冷清清的,上级检查少了,公款聚餐没了,元旦晚会没了,今儿仅有三两桌的私人消费,与昔日的繁华景象简直成了鲜明反差,公家改作风,真是力度大!”镇安某知名酒店一名负责人如是说。
事情虽小,却小中见大。餐桌上、舌尖上的悄然变化,折射的是镇安正风肃纪的力度和成效。
八项规定实施以来,镇安持之以恒抓落实,锲而不舍纠 “四风”,驰而不息肃风纪,使作风建设新常态落地生根,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为之一变。
纪律常讲念好“紧箍咒”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在遵规守纪上,如有人经常咬耳朵、扯袖子,可能就将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对苗头性问题,如有人及时纠偏矫正,甚至大喝一声,可能助其猛然惊醒。
“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守纪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管任何时候都要严于律已。”这是县委书记李波对全县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
“之所以我在每次会上都三令五申强调纪律问题、强调作风建设,就是要让每名党员干部心存敬畏、警钟常鸣。”这是政府县长璩泽涛对所有干部的警示提醒。
“当前,在深入开展“三难”问题专项治理的风口浪尖上,部分单位仍屡屡出现违纪问题,事情虽小,但绝不能容忍,必须严肃处理。”这是纪委书记成小斌在约谈县农业局领导班子时对其提出的严厉要求……。
类似的话语,几乎在全县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各位领导都会经常讲到。正是这样不厌其烦、春风化雨的提醒和告诫,有效预防了党员干部 “逾越红线”的危险。
纪律“紧箍咒”他念,让心灵有触动,作风有行动;自念,让自身有压力,监督更方便。
“本人将坚决执行改进作风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对承诺事项说到做到,诚恳接受社会各届监督……”林业局主要负责人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这种承诺,每年有10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县电视台公开作出,其他各单位在干部去向公示栏公开承诺内容,接受监督,县纪委对履诺情况跟踪检查、追踪问效,县电视台对履诺正反典型跟踪报道。
落实八项规定,首要入脑入心。该县在传统节日、招标采购、项目开工、学校开学、庆典活动、婚丧嫁娶等重要节点,都要对其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集体或个人提醒谈话,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腐败。
两年来,县委先后召开18次常委会、4次全委会、20次中心组学习会、6次领导干部大会、2次纪委全会、4次谈话会,对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扎实部署;及时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施细则》,并将中省市的新要求汇编成册,印发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37名县级领导分赴联系镇和部门,传达规定精神、指导交流209次;组织6个宣讲团开展宣讲328场次;累计举办专题讲座45场次、学习培训358场次,电视台播放专题节目12期。频次之高、力度之大、要求之严前所未有。
作风常抓打好“组合拳”
作风建设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该县坚持从领导抓起、从小事严起,由表及里、善做善成。
县委书记李波到镇安上任伊始,首先带头对其办公室进行了改造,率先达到规定要求,以此带动全县清理超标准办公用房747间3205平方米,停建办公楼项目1个,并整治了“加桌不加人”、“一锁了之”等闲置浪费现象。
作风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该县严格执行县级领导下乡调研一律轻车简从,压缩陪同,不打招呼;一律不搞迎送,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一律在廉政灶上就餐,并按规定交纳就餐券;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
去年初,将政法、宣传、项目建设等10个专题会议打包套开,本需两个周的会议“瘦身”为2个半小时,这是该县精简会议的真实事例。两年来,全县性会议、文件、简报同比分别减少17.4%、11.7%和33.3%,“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29%。
“现在上班可不敢迟到早退了,也不敢上街溜达串岗了,干部去向公示栏不仅公开了干部在岗情况,听说市县最近又处理了一大批干部上班迟到早退、磕瓜子、玩手机、打游戏、网上购物等‘小事’违纪问题。”这成为镇安广大干部茶余饭后谈论“最火”话题。
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两年来,该县就是从干部上下班、贺卡月饼、公车使用、公款吃喝、送礼、旅游、违规消费、滥发福利、私设“小金库”等点滴“小事”抓起,从一顿饭、一张卡、一条烟、一瓶酒等具体细节查起,持续发力,着力营造 “不敢违、不愿违”的氛围。
当公款贺卡销声匿迹,“光盘行动”日益平常,高档烟酒不再出现……,人们深切感受到,好作风、好风尚开始更多出现在生活中的时候。他们也清醒认识到,防止反弹任务艰巨,必须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
深化作风建设,根本在担当。该县创新推行了“抓住县、镇、村三级组织,抓牢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班子集体三类主体,抓好责任分解、责任履行、责任追究三个步骤”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并严格实行“一案三查、一责三问、一情三处”的追责措施,纵贯三级组织、横穿三类主体的责任网络基本形成,抓作风、改作风成为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和自觉行动。
始终聚焦“四风”,找实找准突出问题1530个,坚持动真碰硬,召开了“兰考式”的民主生活会,让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都经受了一次严肃的党内整风,并制定了“构建一个平台、实施五大工程、开展十项整治、建立完善十项制度”的“一五十十”整改方案,对应整改的3922个问题逐一落实,目前已整改到位2787个。
为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该县创新推行“机关问政”活动,把窗口服务单位、执法监督部门、企事业单位及镇、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作为重点对象,围绕民计民生、事业发展、为民服务、行政执法、工作效能、工作作风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面对面接受“群众大考”,以此提高机关效能,目前已开展活动14期,发现问题242个,整改到位213个。
问题常查架好“高压线”
针对积弊甚深的不良作风,该县坚持向问题“叫板”,查字为先,严字当头,治病树、拔烂根。
为防治“节日病”, 该县全面建立狠刹节日不正之风长效机制,每逢元旦、春节、清明、五一、中秋、国庆节假日,都集中开展带值班、公车管理、公款旅游、互送节礼、公款宴请、滥发津补贴等专项检查,让顶风违纪的行为无处遁形。
2014年12月31日,《商洛日报》点名道姓通报了镇安县教研室违规发放福利、加班费的问题,这是该县查处违反八项规定典型案例之一。两年来,严肃查处了12起公车私用、公款旅游、滥发福利或津补贴等违反八项规定典型案件,处分14人,实施警示训诫三项制度13人。先后组织开展作风纪律明查暗访20次,约谈镇和部门领导班子集体8次,印发通报13期,查纠问题157个,问责52人。
针对群众反映部分镇村落实惠民生政策“缩水走样”问题,组织开展了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对城乡低保、移民搬迁、退耕还林、保障性住房等六项重点民生政策全面清查,累计核查资金1.95万笔,发现问题线索34个,问责83件129人,纠正违规资金651万元。同时建立健全了民生资金会计核算、资金筹集、审批支付、结算报账、财务审计等制度,防止了类似问题再度发生。
当“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和怠政、慢政、乱政作为,日益成为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伤害时,该县深入开展了 “三难”问题专项治理,为各镇各部门统一制作了“三难”问题监督举报公示牌,对25个单位的“三难”问题点名道姓通报,并下发督办通知逐一整改。
两年来,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先后开展了会员卡、商业预付卡清退、办公用房清理、公务用车、春运秩序、工程建设、公职人员违规借贷、医药购销和服务不正之风、“三难”、会所中的歪风、谢师宴整治、“吃空饷”问题等11项专项治理活动。
数字最有说服力、最能彰显惩治力度。两年来,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受理信访举报193件次、初核292件次,立案170件228人,结案168件,处分226人,涉及科级干部40人。两年查办案件的数量比前五年的总量翻了一番多。
机制常新搭好“连心桥”
如何将改进作风焕发出的活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动力?该县结合实际,探索了一系列为民服务新机制,搭建了服务群众“连心桥”。
要真正解决好作风方面的问题,让干部一门心思为民服务,必须出狠招解决好人的问题。为此,该县从各镇选派140名科级领导、68名一般干部到全县208个村(社区)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实打实、面对面解决好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问题”,五个多月来,他们承担起了党的政策“宣传员”、政策落实“监督员”、联系群众“服务员”三大职责,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抓手。
为真实掌握民情民意动态,体察百姓安危冷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该县探索推广了县、镇、村、组四级“民情气象”服务站制度,实施了“4318”工作模式,即:建立县镇村组“4”级民情气象服务网络,形成了蓝、橙、红“3”色响应机制,延伸触角组建“1”支党员干部服务队,明确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矛盾调处、治安联防、便民服务代理、留守人员代管、红白理事等“8”项服务内容。依托该平台,收集上报民情信息9319条,解决诉求1800多个,代办服务事项3000多个,构建起全域覆盖的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工作体系。
针对近年来农村承办婚丧喜庆事宜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该县探索建立了新型红白理事会制度,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农村已由48个村扩面至50%以上的村(社区)。当前,正在县医院等5个县直单位试点推广,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组织,着力解决部分公职人员利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借机敛财等问题,以此破除陋习树新风,促进党风带民风。
与此同时,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梳理现有制度、研究制定新制度,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目前,全县共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制度727项,其中新建170项,修订557项,积累了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基本经验。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他们将不断把作风建设新常态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