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县区动态 >> 镇安
【镇安】手机“晒”村务 监督“零”距离
发布时间:2016-08-03   来源:镇安县纪委   作者:马泽博 刘方健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好的监督哨。为破解村务公开受众面小、信息量少、针对性差、透明度低的困局,有效保障群众在村务活动中的知情权、监督权,镇安纪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15个镇(办)建立“阳光村务一信通”信息发布平台,将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通过短信 “晒”到全村群众手机中,让群众监督“零”距离、全覆盖、无盲区,探索了预防基层“微腐败”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解决“三个问题”,回归制度设计初衷     实行村务公开的初衷是加强权力制约监督,促进廉政建设,实现“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消除群众疑虑,减少彼此隔阂。该县纪委将深化村务公开作为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抽调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着力解决的 “三个问题”:一是公开形式单一的问题。多数仅仅依靠村委会院落设置专栏,张贴公开内容,群众只有到村委会办事才能看到,长年外出群众无法知晓,受众面小,时间不固定,公开效果差,群众意见大。二是公开避重就轻的问题。有的仅仅公开养老保险、计划生育等事务,而对群众关心关注的农村“三资”管理及流转、日常财务支出等重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群众如同“雾里看花”、不明不白,容易产生疑虑,引发上访。三是公开敷衍应付的问题。有的村公开不是让群众看,而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上级有要求就行动、有检查才公开,过后则无人问津,成了“作秀”式公开。                    

  实施“三个转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紧紧围绕“怎么方便群众、就怎么运作,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这个重点,着力实施“三个转变”,提升公开效果,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一是公开内容由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以中央《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和《陕西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法》规定内容为基础,将党务、事务、财务均纳入公开范畴,明确3个方面24项必须公开的村务内容,有效防止公开工作“单一化”的问题。二是公开形式由传统型向科学型转变。抓住信息化方向,探索推行短信、微信、网络等形式,特别是利用“阳光村务一信通”平台作为公开的主要形式,县纪委投入8万余元,联合电信部门为15个镇办建立了“阳光村务一信通”信息发布平台,按时向群众发送村务公开内容,每户固定录入一部手机号码接收平台信息,既方便快捷,又最大限度扩大了受众面,彻底解决部分群众“长年外出打工、长期不知村务”的问题。三是公开效果由随意型向规范型转变。建立了村务公开信息限时发布、公开内容规范审核和意见反馈归口处理“三项机制”,要求集体财务收支情况每月公开1次,常规性村务每季度最后一月25日前公开,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及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改变了传统村务公开的“无序”状况。凡需在“阳光村务一信通”信息平台发布的内容,必须经过村支部(村委会)、监委会审定,并由镇相关办站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审核后,方可发布。群众收到信息后不用到村,直接通过手机就可回复个人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由监委会归口收集并提交村“两委会”研究讨论后,5日内向群众作出回复。“三项机制”的建立使公开内容更真实、更严谨,群众意见反馈受理渠道更便捷、更规范。                      

  坚持“三个推进”,保障工作规范有序     在实施“阳光村务工程”中,坚持“三个推进”,保障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坚持示范引领推进。县委、各镇(办)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并在每个镇(办)确定2个村进行试点,重点打造“阳光村务一信通”工程,采集、录入所有户主手机号码,从发布内容、规范审批、问题处理上进行探索,待充分运行成熟后,在全县范围推广普及。二是坚持培训指导推进。县纪委、电信部门派出业务干部深入镇(办)、村(社区)就软件运行、内容审定、程序规范、资料整理等业务进行“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确保运行规范化。三是坚持检查考核推进。县村务公开领导小组不定期深入检查,通过查阅后台数据直接做出客观评价。对不公开、假公开、慢公开、乱公开或群众满意度低的进行通报,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    

半年来,先后组织业务培训3场次,组织专项检查活动4次,发现和纠正问题21个,试点中发现2起未及时公开集体资金收支情况、侵犯群众知情权的违反群众纪律问题,分别给予2人党内警告处分,并通报全县,起到了很好的警示、震慑、教育作用。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