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我认真反复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感觉到全书真实、全面、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40多年前在陕北穷苦山村插队七年的动人故事,让我感同深受地体会到青年习近平有以下3个方面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很好地在工作学习中认真加以借鉴。一个是做人做事的高风亮节。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是他探寻人生意义的第一步,也是他干事创业的第一程,还是他走入政界的第一站。从青葱少年到坚毅青年,从城市知青到“地道老陕”,从吃苦后生到大队支书,青年习近平在黄土高原上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岁月艰辛,却不负有心之人。陕北七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历练,让青年习近平读懂了生活、读懂了国情、读懂了民心,收获了一部不著一字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他做人有品格——在人生最为艰难、晦暗的时期,陕北的父老乡亲以温暖的臂弯接纳了他,以微薄的口粮养育了他,以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了他,让他感受到了善良、包容、正直、无私的人性之美,为年少的他培养塑造高尚人格提供了良好土壤。在与他有过接触的人眼里,青年习近平对待朋友很真诚,推心置腹。他曾把一个笔记本、一本《毛主席诗词》、一个极为珍视的针线包、30斤粮票、一件大衣等等送给与他交好的朋友做留念;他对待乡里很仁义,从不耍娇气、摆架子,再穷的人也看得起。他教农民识字、帮老汉推车、帮群众找猪,帮邻里调解纠纷,捧出一颗真心对待群众。即便后来离开了陕北,习近平也常怀感恩之心,他帮老乡治腿,接济困难户,为村里协调解决通电问题,他的心一直牵挂着陕北。他做事有本领——梁家河村民评价习近平有学问、点子多,说话办事很稳妥,考虑问题很周全,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还说他做事有决心、有毅力,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丁是丁,卯是卯,从来不说过头话。正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思考,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因为他办事公道正派,一碗水端平,在群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群众遇到什么麻烦事都想着找近平。他做事有担当,20世纪70年代初的陕北高原,人民生活极为贫困,当地流行着一句话,陕北很苦、延安更苦、梁家河最苦。对于这种苦,青年习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村民成立铁业社,筹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打深水井,建淤地坝,修建沼气池,让梁家河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观念也得到了很大解放。梁家河村民张卫庞说:“过去,近平当我们村支书,我们有干劲、有奔头;现在近平当全国人民的主席,当全党的总书记,我们更有拼劲、更敢闯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传递的正是做人做事的大道、正道,涵养的正是俯仰天地的浩然正气。第二个是许党许国的高尚情怀。习近平在陕北七年,他把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沉淀中,这种家国情怀已经深深嵌进了他的精神基因,鲜明刻入了他的思想宝库,为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从小沐浴红色家风的习近平,在父母和亲人的言传身教下,对祖国、对党、对人民有着天然的情感。爱国是他毕生坚守的信念——当他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贫穷落后的黄土高原,看到新中国成立多年,中国的农村竟还这么穷,农民竟还这么苦,心中不免涌起忧国忧民的伤怀,也激励他立下了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实事的最初志向;爱党是他毫不动摇的信仰——青年习近平带着“黑帮子女”的身份来到梁家河,面对冷遇,他没有哀怨,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反反复复写入团申请书、写入党申请书,才在1972年秋天入了团、在1974年春天入了党。他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围绕《资本论》,就写了18本笔记。这种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深钻细研的态度,传递着他对党的无限热爱,塑造着他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爱民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七年知青生活,是青年习近平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七年。贯穿全书的主线就是青年习近平爱民亲民为民的故事。村民们评价习近平:“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他自己也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是因为心中有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青年习近平才能积极面对人生际遇和机缘,在苦难历程中完成人生嬗变。也正是这种凝结了中华儿女共同情感寄托和价值追求,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伟大情怀,丰富滋养了青年习近平的精神世界,成为融入血液,渗透进骨子里的精神基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意志毅力。七年的知青岁月中,父亲被批斗和关押,母亲被审查,自己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青年习近平从没有消沉和失望;一起来插队的知青,不少人都招了工、入了党、提了干、上了大学,而他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他却没有丝毫的埋怨和后悔,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刻苦学习和勤奋劳动,孜孜以求地向组织递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和10份入党申请书。正如他后来所说,插队七年他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培养了自信心。他借用郑板桥的诗改动几个字,既描述了他上山下乡的深刻体会,又表现出他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我们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意志以及“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毅力。青年习近平在陕北插队七年所历经的苦难磨炼了他的性格,砥砺了他的意志。他过“四关”,吃大苦、耐大劳。挑粪、锄草、割麦、打井等重体力活,他样样都干,从不叫苦叫累,老百姓“从没有见过他偷懒”。打坝时,他赤手拧夯石砸黄土,手掌磨起泡、磨破流血,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偷懒)”;挑粪时,圆硬的扁担把他肩膀磨出厚厚的茧;冬天挖井时,他冒着吊起的土石掉下砸死人的危险,率先跳进冰冷刺骨的井坑里挖土石,头上衣上全是泥,腿冻得落下毛病。我们要像青年习近平那样,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奋斗不止、坚持不懈,用忠诚和担当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绚丽篇章。第三个是爱民为民的崇高精神。“苍生俱暖,辛苦出山”的爱民为民情怀。为群众做实事是青年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见村民铁锁没有衣服穿,他把自己心爱的大衣慷慨相送;在去冯家坪公社的路上,他毫不吝惜地帮助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拉车;赵家河大队一村民的生猪跑了,他帮助找回。1994年,村民吕侯生因腿疾给时任福建省委领导的他写信求助,他迅速寄去路费,将吕侯生安排到福州治病,用自家的积蓄几万元帮他支付医疗费用。1999年吕侯生做了截肢手术,他知道后又帮他支付了所有的费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习近平总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群众的真情挚爱。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好书,它不仅教育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源、脉络和因果。我们要勤于学习,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高举旗帜、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三个商洛”建设不懈奋斗!(作者系中共商洛市委党校纪检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