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思践悟
学思践悟 | 胡义峰:淬炼·成长·奋进——参与巡察工作的体会
发布时间:2025-08-06   来源:市委巡察办   作者:胡义峰

两个多月的巡察时光,既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历练,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党性洗礼。作为市委第四巡察组的一员,工作中我对政治巡察的内涵有了全新认知,更在与战友们的并肩作战中收获了思想的淬炼、能力的提升和真挚的情谊。

巡察是严肃的政治体检

更是生动的实践课堂

巡察工作的本质是政治监督,必须始终聚焦“国之大者”。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党纪党规为尺,重点围绕“四个聚焦”开展监督:一看上轮巡察和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是否存在敷衍应付;二查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是否落地生根;三问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否得到整治;四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否存在短板。从前期准备到查阅资料,从个别谈话到下沉了解,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查阅某单位党委会议记录时,我们发现“三重一大”事项存在以行政会代替党委会决策的现象;在下沉走访中,通过比对惠农资金发放台账与农户实际到账情况,发现了截留挪用问题线索。这种“政治体检”的精准性,让我对巡察的使命有了更深的敬畏,更深刻体会到巡察既是监督利剑,更是治病良方。

团队是攻坚的坚强堡垒

更是成长的肥沃土壤

我们巡察组就像个“小联合国”——12名成员来自8个不同领域,既有审计局的“数字侦探”,也有纪检组的“谈话专家”,还有熟悉农村工作的“泥腿子干部”。我们一起查阅资料、分头下沉调研、开展个别谈话,有人教我“用真诚换真话”的沟通技巧,有人分享“从会议记录里发现问题”的经验;有时围坐一起梳理资料时,总有人笑着说“我这有个问题,咱们对对看”。遇到复杂问题,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总能形成“1+1>2”的监督合力。组长常说:“巡察不是单打独斗,要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两个多月来,查阅资料让人头昏脑胀、满眼闪星星时,总有人悄悄泡好热茶,说“喝杯茶,慢慢来”。在这样融洽协作的氛围里,我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政策理论上,跟着组长们逐字逐句学习文件,学会从字里行间发现政策执行的偏差;沟通协作上,从“不敢说话”到能相互协调,全靠同事们的鼓励与托底;问题分析上,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是大家互相提醒“耐心点,再翻两页”,从琐碎中揪出异常,再一起推理验证,确保每个问题都经得起推敲。在这种“传帮带”氛围中,我逐渐掌握了从会议纪要里“听弦外之音”、在凭证堆中“捉漏网之鱼”的本领,更学会了用“接地气”的话语与群众拉家常、掏心窝。

纪律是监督的生命线

更是巡察人的身份证

有次查阅某单位接待清单时,发现超标接待却无人指出问题。组长当即严肃提醒:“如果对别人的问题视而不见,迟早自己也会变成被巡察对象。”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我们建立每日晨会制度,既研判问题线索,也相互提醒纪律要求;外出走访坚持“三不”原则:不在被巡察单位就餐、不收受任何礼品、不透露工作秘密。巡察中,查到个别干部因放松纪律“栽了跟头”,心里总要提醒自己:“咱们查别人,更得把自己摆进去。”组长开会时强调:“监督者的底线,就是被监督者的红线。”这些话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透亮——比起发现问题,更珍贵的是守牢自己的底线。参与巡察工作以来,我深刻认识到:巡察干部既要当“黑脸包公”敢监督,更要做“透明玻璃”受监督。

短板是前进的路标

更是奋进的动力源

对照新时代巡察工作要求,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对巡察业务的掌握还不够全面,遇到新兴领域的问题容易“卡壳”;处理复杂情况时,偶尔会犹豫该不该、“再等等”;和被巡察单位沟通时,有时太直截了当,少了点“春风化雨”的巧劲。好在组里的“前辈们”总说:“别怕错,我们陪你练。”这让我更有底气。组里同志的温暖让我充满力量——忘不了老同志手把手教我查阅会计凭证,忘不了组长深夜陪我梳理谈话提纲,更忘不了发现第一个问题线索时全组的击掌相庆。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了照亮我前路的星光。

巡察有期限,成长无止境。这段经历让我懂得:监督不是冰冷的挑刺,而是带着温度的帮扶;发现问题不是终点,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才是根本。那些一起干过的工作、加过的班,互相打气的瞬间,为一个问题争到嗓子哑的时刻,都将会成为我们记忆里最亮的星。回到本职岗位上,我将把本轮巡察的收获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动力,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书写忠诚与担当。(作者系市委第四巡察组巡察专员、市招商服务中心干部)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