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驻市住建局纪检监察组立足监督专责,在综合监督单位持续深入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抓“四风”纠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座谈调研、查阅资料等形式,对纠治“四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深入分析,形成了一些工作思考。
一、纠治“四风”工作开展情况
驻市住建局纪检监察组将纠治“四风”工作纳入日常监督重要内容,紧盯“元旦”“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加强监督执纪,督促各综合监督单位严明节日纪律要求,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一是下发提示“敲警钟”。在重要节点,印发《纠治“四风”工作的提示》,就节日期间纠治“四风”相关要求对各综合监督单位进行提示。要求各单位在抓好干部职工廉洁教育、严格落实值班纪律要求等节日期间常规工作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重要批示精神,把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的重要方面,针对本单位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财务报销等方面深入开展自查自纠,认真检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漏洞,并研究制定整改方案。
二是明察暗访“找问题”。按照“清单化”+“单元制”监督工作机制,节前、节中、节后3个时间节点,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及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紧盯违规发放补贴、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金礼品、公车私用等“节日病”,以及以拉动消费之名滥发津补贴和福利、收送电子红包、私车公养、不吃公款吃老板等隐形变异问题及餐饮浪费等问题,采取抽查核实、账务核对、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人防办、市公积金中心、市城改中心等6个综合监督单位机关、办事窗口及下属单位进行了明察暗访,共开展纠“四风”检查5批次,核查相关财务票据40余本、公车使用清单31张,发现并纠正问题23个,下发监察建议2份,提醒谈话1人。
三是剖析根源“促整改”。针对明察暗访以及自查自纠发现的各类问题,召开专题组务会逐个剖析,深挖细查问题表象背后隐藏的根源,分析研判综合监督单位政治生态,对综合监督单位的整改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要求各单位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实行台账销号管理。针对6个综合监督单位行业实际,要求各单位进一步明确纠治“四风”工作重点,列出易发频发问题清单,形成廉政风险防控台账,进一步加强对苗头性问题的发现和处置力度。同时,对每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到位,持续巩固深化正风肃纪成果。
二、纠治“四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困难
一是隐形变异问题识别难。“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呈现出主体隐蔽、手段隐蔽、场所隐蔽的特点,问题发现难、挖掘不够深成为纠治“四风”工作的重要难题。如个别单位借用下属单位、企业或个人车辆逃避检查;将超标准公务消费化整为零、分散报销,这些都给查处工作带来了困难。另外,一些重形式轻实效、重表面轻内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由于与正常工作行为难以区分,表现形式相对隐蔽,造成的后果也很难清晰确定,常规监督检查方法很难发现、认定。
二是“四风”问题取证难。“四风”问题出现的“变异”,导致“四风”问题取证难。如,电子红包送礼问题,收送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调查取证也只能通过技术手段从数以亿计的海量数据中筛查可疑线索,找出异常支付、异常交易的蛛丝马迹,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现有情况而言,一时间很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监控这个庞大的交易体系。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领导怕查处“四风”问题影响到单位的声誉和评优评先等,存在不主动报告、不愿报告、遮掩报告等问题。
三是“四风”问题监督难。时间上不能无缝对接,就难以实现监督全覆盖。许多“四风”问题都是发生在八小时之外,仅靠纪检监察干部每天都加班暗访困难大。各综合监督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还没有纵到底、横到边,存在监督执纪问责的盲区。另外,从客观实际看,由于需要监督的对象群体庞大,有时处理起来难免让监督单位分身乏术,常常用“点”代“面”的监督查处方式,收效不明显。
四是同级监督难。在调研中发现,同级监督难也是面临的困难点,一些纪检监察组织开展工作瞻前顾后,对同级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能有效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纠治“四风”工作的成效。
(二)原因分析
上述困难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态度转变不彻底,把作风建设视为“一阵风”,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顶风违纪的侥幸心理依然突出。个别单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态度上还不够坚决。如,在元旦纠“四风”检查期间,驻市住建局纪检监察组发现市交通设计院存在出差费报销单填写不规范、野外补助发放无相关政策依据、2019年度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奖金发放不符合相关规定等问题;在案件查办中,单位负责人表示是想通过发放津贴补贴来笼络人心,在下属中树立威信,便于自己开展工作,这说明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惯性思维、侥幸心理作祟。
二是监督检查手段有限。当前查纠“四风”问题一般都是暗访为主,但由于圈子小熟人多,很容易被发现而失效。对于一些“四风”典型问题的查处主要是通过获取线索,特别是网络舆情、投诉举报发现,自身手段太少。在具体案件查办中,主要还是依靠纪检监察干部谈话,综合利用公安、税务、工商、审计等专业力量以及科技手段还很少,书证、物证、影像资料等客观证据的获取与固定依然是个瓶颈。
三是配套制度有待完善。大力纠治“四风”工作,还需要与单位实际紧密结合,针对廉政风险点,制定出切实可行和操作性较强的监督标准。
三、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要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作为党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守住廉洁从政思想防线。
二是强化纠治“四风”主体责任落实。要坚持从政治上深刻认识不正之风的危害,压紧压实综合监督单位党组织主体责任,推动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发挥头雁效应。督促综合监督单位党组把作风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纳入绩效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纪检监察组立足“监督的再监督”,积极协助各党组履行主体责任,协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发挥行业监管职能作用。
三是以“三不”一体推进理念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要持续强化“不敢”的震慑,紧盯“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加大执纪问责和通报曝光力度,持续形成高压震慑。要持续开展“不能”的治理,通过查处典型案例推动被监督部门在津贴补贴、公务接待、婚丧嫁娶等方面建立更为详细的“负面清单”,探究问题发生的一般性规律和动态趋势,不断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持续营造“不想”的氛围,充分利用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的形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深化“四风”问题常态化通报曝光。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盯住典型问题进行通报曝光,加大纠“四风”树新风宣传力度。拓宽信访渠道,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多渠道广泛收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信访举报,坚持做到即收即办,不积压、不过夜、不遗漏。有针对性地开展警示教育,将“四风”问题细化分类,对易发多发领域,剖析原因、解析肌理,用好纪检监察建议书,推动从制度上抓好整改,促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
五是严肃监督执纪问责,巩固纠治“四风”工作成果。公布举报邮箱和举报电话,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将“四风”问题新表现纳入巡察和派驻监督的重要内容。紧盯重要节点,加强与审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组织开展明察暗访。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反映“四风”问题线索,从严从快查处,既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人责任,以严肃问责倒逼党员干部纠“四风”、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