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多次强调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驻市委办纪检监察组积极主动作为,督促市委办、市委督查办等主责单位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认真履职担当,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驻市委办纪检监察组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与市委办、市委督查办的沟通联系,督促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专班定期开工作会、推进会安排部署,联合市委督查办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开展督导检查。两个主责单位及时提请市委常委会持续跟进传达学习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专题研究贯彻措施,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先后制定《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具体措施》《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统筹协调推进整治工作,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和遏制,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劲头和活力进一步激发,全市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精文减会成效明显。严格文件前置审核,2023年市委配套类文件制发数量同比减少41%,各县(区)委配套类文件制发数量同比平均减少16%左右。制定年度会议计划,从严会议审批,会议时间和方式统筹安排,90%以上的全市性会议都采取了视频会、现场会或“套开”的方式召开,市级2023年召开各类会议同期减少25%,县区会议数量同比平均减少30%左右。
二是督查考核规范有序。建立督查检查计划管理和审批报备机制,市级督检考数量从2019年清理规范前的150项压减到51项。县区有效整合督查考核,推行年度督查考核事项清单,各县(区)督查考核事项数量从2019年的平均157项整合规范到平均56项。
三是工作效能显著提升。随着各类减负措施落实、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推行,镇村干部初步实现了从“忙事务”向“抓服务”转变。标牌制度悬挂有效规范,除按政策规定要求悬挂的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监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4块牌子以外,其余标牌、制度得到有效清理和规范。联系服务群众更加紧密,一些镇村配合调研检查由过去的每天至少1次,减少到现在的每星期1至2次,干部有了更多时间服务群众。填报表册、文字汇报、陪会等次数明显减少,镇村干部工作精力得到有效保障,加之实绩考核等制度实施,推动了工作落实效能持续提升。
四是基层治理得到加强。市委编办、市审批局利用机构改革同步开展权责清单梳理工作,累计完成5772项事权梳理工作,有效避免了工作多头部署、多头管理等问题。市委组织部对基层组织“滥挂牌”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清理从乡镇(街道)违规借调人员193人。市委政法委制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若干措施》,把主题教育中的有益做法升华为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智慧治理”,整合公安、水利、环保、应急等部门数据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镇、村”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五是调查研究更具实效。市级领导主动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基层开展“解剖式”调研,建立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强化跟踪问效,推动“调”以务实、“研”以致用。市委常委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一线察实情、找问题、谋对策,产业发展扩量增效、巩固衔接整改提升、城市环境治理修复等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在调研中发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效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对症施策并及时加以纠治。
一是文山会海问题还需解决。开会发文是研究工作、布置任务、分析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方式,但还有一些单位抓任务落实的方式方法单一,习惯于以发文、开会来推动工作,致使基层疲于收文、开会的现象仍然存在,变相及重复发文、重复陪会情况还时有发生,个别县(区)、镇(街道)文件会议的指导性、针对性不够强,实际作用和成效不大,质量还有待提升。
二是督检考调方式还需改进。督查考核和调研是推进工作落实、推动问题整改、提升工作质量的“助推器”,但种类繁多、标准不一的督查考核,以及蜻蜓点水式的调研,让基层干部工作劳心劳神且实效性不强,个别行业部门督查考核数量多频次密、查研究实效性不够强、迎检迎考过度重视留痕等情况依然存在。
三是责任下推现象还需纠治。传导压力是推动基层工作落实的有力抓手,是检验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但将原应由本级部门完成的工作推给基层,让基层干部无所适从,个别部门职责甩锅下卸、镇村职责被动添加、工作压力还有人为加码等现象依然存在,在加重基层干部心理和工作负担的同时,又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风气。
四是指尖之负困扰还需摆脱。数字化办公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信息群组搭建的随意性,使基层干部被铺天盖地的指令信息所困所累,数字平台群组过多、数字负担有所增加,业务系统纷繁复杂等问题,为基层造成了更多的负担影响力工作效率。
五是工作落实质效还需提升。抓落实是做好工作的生命线,但面对稳增长、调结构、护生态、保稳定、惠民生等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少数单位钻营取巧、敷衍了事,造成基层费了心思和精力,但实际效果不够好,“马上见效”导致的质量不高问题,“鞭打快牛”出现的忙闲不均问题,“对上负责”演变的应付凑数问题,造成一些工作在落实浮而不入、实效不佳。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驻市委办纪检监察组及时加强与市委办、市委督查办的沟通协调,督促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一)督促拧紧“思想弦”,增强狠抓减负的政治自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中办、国办于近日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持续督促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论述作为各级党组织“第一议题”学习的重要内容,持续跟进学、反复体悟学,持之以恒转作风,细照笃行促整改,切实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二)督促划出“硬杠杠”,破除形式主义的机制约束
督促严格落实减负安排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省委《十条措施》和市委《具体措施》等文件精神,持续传导压力,坚决防止反弹回潮。督促更好发挥专项机制作用,全面加强党委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领导,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督促健全完善配套制度办法,特别是聚焦精文减会、统筹督查考核、大兴调研之风、根治指尖之负、干部管理三项机制、教育医疗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健全完善体系性制度措施文件,为基层各项减负工作定出目标任务、明确办法措施、划出行为红线。
(三)督促管好“责任田”,优化权责统一的职责体系
督促明晰职责边界,指导县镇两级建立健全基层权责清单并开展清理规范,从机制上进一步明晰职责边界,根治“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甩锅”的不作为怪象。督促坚持权责平衡,积极稳妥推进向镇(街道)下放部分县级行政执法权工作,让镇(街道)一级的执法权限能既接得住,又能用得好。督促防止泛化问责,进一步修订完善和规范配套的干部奖励惩戒办法,坚持谁主管、谁牵头、谁负责的原则,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改进谈话、函询方式方法,推动精准定性量纪执法,有效减轻干部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四)督促推行“实举措”,解决困扰基层的烦心事
督促精文减会抓长效,设置只减不增的刚性年度指标,严把发文关口,严控发文数量。提倡“短实新”文风,摒弃“虚话”“套话”,避免文件冗长空洞、长篇大论,提高文件的指导性、操作性和执行力。规范督考出成效,树牢“考少考精、考准考实”的鲜明导向严,控督查总量,减少督查和材料报表频次,更加注重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改进调研求实效,深入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引导党员干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五)督促卸下“压力阀”,提振干部担当作为精气神
督促树立鲜明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坚持事业为上,进一步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督促切实关心关爱干部,健全关心关爱干部工作机制,推动人员编制数量、艰苦地区津贴、职级晋升名额等资源向镇(街道)一线倾斜,不断提升基层干部获得感。督促精准实施容错纠错,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容错纠错情形“白名单”制度,进一步树立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误的鲜明导向,让基层干部放下思想包袱,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抓落实、干实事、促发展。